七、多渠道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19.建立财政支农稳定增长的机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增加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各级政府要依法安排并落实好对农业和农村的预算支出,预算安排中每年新增财力用于农业和农村的支出要有显著增长,财政超收部分要重点用于支持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确保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逐年提高。整合现有各项支农投资,集中财力,突出重点,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运用财税杠杆鼓励和引导大型企业和各种社会资本、外资投向农业开发。市、县政府也要参照这一规定作出相应安排。各级财政每年都要安排足够资金,专项用于国家和省农业投资项目的资金配套。省里每年要对增加农业投入的执行情况进行专项检查。
20.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建立金融机构对农村社区服务的机制。认真实施国务院批复的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把农村信用社真正办成为“三农”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继续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占新增贷款的比例要不低于60%。在县及县以下有吸储业务的金融机构,每年新增储蓄存款的50%以上用于支持农业及相关产业的贷款投放。农业银行要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信贷支持。发展农业担保机构,推广多种担保形式。今年选择部分产品和地区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试点。
2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调整投资结构,努力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切实解决好历史性缺水人口的吃水问题。继续搞好村村通柏油路工程。逐步实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规划、同步推进,推动现代交通、通讯、供电、供排水、信息网络向农村延伸覆盖。切实搞好大型灌区配套改造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发展节水灌溉,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水利产权制度改革,放手发展民营水利。
22.搞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加快造林绿化,把造林重点放在荒山荒地、四旁绿化和农田林网主要是指路边、沟渠、河道的两边绿化建设上。继续推进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重点林业工程建设。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加强速生丰产林、苗木花卉等林业基地建设,扶持发展林纸、林板一体化项目。搞好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试点,逐步建立省级公益林效益补偿制度。
八、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关心农村困难群众生活
23.支持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落实好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费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规定。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确保农村教师工资按时发放。认真组织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完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和乡村卫生管理一体化。继续搞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实现农民初级卫生保健。积极探索对农村贫困家庭实行医疗救助制度的有效办法。继续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继续加强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基地和乡镇文化站建设,省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用于欠发达地区文化设施建设。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