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制度建设,严格教学管理,建立健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和保障机制,强化评估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信息系统建设,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建立教学状态数据统计、分析和定期发布制度。对评估获得优秀的高等学校予以表彰奖励。
6.进一步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按照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根据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加大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力度,增强专业结构调整的前瞻性,提高专业设置的针对性,拓宽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优先发展高新技术类学科专业,使学科专业设置适应我省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加快发展与我省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应用型学科专业,积极发展服务业急需的学科专业。重视应用文科专业和新兴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的建设。注重改造传统学科专业。压缩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长线专业。
7.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直接关系着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学校建设的核心。要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着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梯次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使高等学校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主力军,成为凝聚高层次人才的高地。到2010年,全省高等学校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比例达到65%左右。实施以特聘教授、创新人才、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和出国留学为重点的“人才强校工程”,引入人才创新机制,采取多种形式,集中必要财力,大胆聘任国内外著名教授、学者和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到高校任教,大力培养引进一批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科带头人、优秀拔尖人才和教学名师。支持200名特聘教授,培养300名创新人才和1500名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每年选派100名优秀教师到海外知名大学攻读学位或研究、学习、进修。建立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优秀学科带头人和科技创新人才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攻关等方面的作用。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8.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高等教育同经济与科技、社会与文化的结合,加快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升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高等学校人才汇集的优势,集中力量攻克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性课题,特别要瞄准我省高新技术优势产业和优势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大力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提供原创性科技成果,提高高等学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介入度和贡献率。
按照“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要求,加强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完善大学科技园孵化功能及其支撑和服务体系。支持高等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联合申请国家和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鼓励高等学校与国内外企业、科研机构共建实验室、技术开发中心、科研生产联合体,开展合作研究与技术开发,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由高等学校承担、企业参与联合投入的国家和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参与企业可优先获得成果转化和使用权。鼓励高等学校教师和科研人员进入大学科技园区从事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