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着力培育农产品营销主体。加快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依托当地农产品资源和产业优势,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专业性市场为主,建立产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鼓励和支持我省企业、个人到外省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开展营销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经营。加强农业信息体系建设。要抓好信息服务机构和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改善条件,加强培训,不断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大力发展农产品现代物流业。以发展粮、棉、畜等优势农产品物流为突破口,引入现代物流理念,尽快把我省建成全国农产品现代物流中心,形成具有河南特色的优势农产品物流企业外销群体。要加强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市场管理,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等坑农害农行为,保证农业生产资料货源充足,价格基本稳定。要建立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改善农产品流通环境。
(十七)大力促进农产品出口。努力开拓农产品国际市场,加快发展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建设。从2004年起,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的贷款贴息和对出口企业的奖励。省财政安排的1000万元外贸发展基金,也要向农产品出口倾斜。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产品出口企业。要帮助出口企业在国外进行品牌注册和卫生注册认证。建立农产品贸易快速反应机制,综合运用农产品的准入限制、产品技术质量标准、反倾销、反补贴和相应保障措施,保护我省农业安全。要密切注视国际农产品市场、疫情动态,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中介服务组织。要建立和完善重点农产品出口商品协会,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从组织上为农产品出口创造条件。
七、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
(十八)继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要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切实抓好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着力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2004年省财政安排4000万元,继续做好25个县(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今明两年,省、市、县安排1.6亿元,实现3年改造600所乡镇卫生院的目标。省、市、县三年筹措17.7亿元,基本完成农村中小学现存D级危房改造任务。落实好新增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
(十九)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用于农业和农村的基础设施投资比例要保持稳定并逐步提高。要适当调整对农业和农村的投资结构,进一步增加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草场围栏等“六小工程”建设的投资规模,充实建设内容,扩大建设范围,改善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2004年投资50亿元用于乡村道路建设,省级安排6000万元用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节水灌溉、农村水电等工程建设资金也要逐年有所增加。抓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天然林保护、重点防护林、防沙治沙、自然保护区生态工程建设,保质保量完成退耕还林任务。新建和完善800万亩农田防护林网,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搞好植树造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和森林资源保护等建设工作,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继续搞好河道整治、农田水利、库区建设、小流域治理、改水改厕、秸秆气化等各种小型设施建设。要扩大信贷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向农业和农村投入。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要发挥支农贷款主力军作用,其它各商业银行也要调整贷款结构,调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要积极运用税收、贴息、补助等多种经济杠杆,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资本向农业和农村投入。引导城市国有、私有企业到农村投资建厂,开展规模化经营,建立农业科技园区、批发市场和从事农产品物流等活动。同时,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农业。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