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规划的通知

  6.食品加工制造产业集群。继续巩固水饮料、农产品深加工、水产品加工、黄酒等产品在全国领先地位,重点扶持骨干企业向特色化、规模化、国际化方向发展。以特色优势农业资源为依托,积极拓展以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为特色的天然食品、方便食品、旅游食品、都市休闲食品、高档调味品、果蔬饮料等,培育农工贸一体化的食品骨干企业,与大型超市、连锁集团建立稳定的采购供应关系,成为长三角食品加工制造和供应的重要基地。
  (三)联动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农业
  适应制造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强化现代服务业的支撑作用,以制造业促进服务业,服务业带动制造业,形成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成为上海都市圈的现代服务业次中心及长三角南翼现代服务业中心。突出杭州、宁波两大中心城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强与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分工协作,重点培育作用面广、带动性强的科研服务、管理咨询、工业设计、现代物流、金融租赁、教育培训、文化传媒等现代生产型服务业,争取在地方产权交易市场、民营金融机构、物流中心、专业孵化器、社会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积极发展房地产、医疗保健、休闲旅游等新兴服务产业,加快培育社区服务业,为产业带建设创造良好的服务业支撑。
  鼓励农业开发走产业化、特色化、规模化、与生态保障及休闲旅游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力争成为长三角重要的现代农业基地。环杭州湾西翼丘陵山区,重点发展竹林、高山蔬菜、中药材等生态经济兼顾型特色农业;在平原及滨海、海岛地区,重点发展水产、蔬菜瓜果、花卉苗木等特色产品;在大都市环线和大通道沿线建设生态公益林带和农业带,在沿海和沿江建设防护林带;杭州、宁波和近沪经济走廊,重点发展大型都市型农业基地,同时依托特色农产品,配套建设农业加工园区,建立大型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

四、产业、城市、生态融合发展

  (一)强化中心城市作用,构建“两圈一廊”布局框架
  按照协同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要求,强化中心城市在产业带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区域产业发展格局。进一步突出杭州、宁波的省域中心城市地位,加快构建杭州、宁波两大城市经济圈;要进一步突出嘉兴、湖州的区位优势,构建近沪经济走廊,形成环杭州湾产业带“两圈一廊”的空间布局框架。
  1.杭州城市经济圈
  包括杭州市以及绍兴、湖州、嘉兴三市的近杭地区。呈现以杭州市区为中心,杭宁、杭沪、杭甬、杭金衢高速公路以及104、320国道等主要交通走廊为轴线的圈层状结构。重点发展以电子信息、现代医药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成为全省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的核心区域、高附加值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的枢纽区域。
  进一步加强城市外部交通网与上海、江苏的对接,提高路网通达度,规划建设沪杭等城际高速轨道交通,杭州湾通道,高速公路、航道等重点项目。加快完善城市圈内部的快速交通系统,加快杭州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将重点开发区纳入城市交通网,完善物流设施,建设“一个半小时经济圈”。
  2.宁波城市经济圈
  包括宁波市、舟山市和绍兴市的部分地区。以宁波市区为中心,依托高速公路主骨架和铁路主骨架发展。重点发展临港重化产业和服装、塑料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与浙江临港重化工业的核心区域。
  进一步强化连接上海与周边城市的快速交通系统,形成以宁波绕城高速公路为纽带,以杭甬高速、甬台温高速、甬金高速、杭州湾跨海大桥及其连接线、舟山陆岛工程为主体的对外高速公路骨架网络,进一步强化服务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港口集疏运系统。完善城市圈内部的高等级公路网与航运线,加快宁波绕城公路建设,开展宁波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加快宁波、舟山大陆连岛工程建设,力争2008年建成通车。尽快形成便捷、畅通的综合交通网。
  3.近沪经济走廊
  包括嘉兴、湖州临近上海地区。呈现以嘉兴市区、湖州市区为两极,依托申嘉湖高速公路(规划)、申苏浙皖高速公路(规划)发展的带状结构。强化嘉兴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加大接轨上海力度,重点发展临港型产业、高附加值传统特色产业和部分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上海产业转移的吸纳基地、产业协作的配套基地、科技成果的转化基地和跨国公司的出口加工基地。
  进一步强化连接上海、贯通嘉湖的快速交通系统。争取将上海规划中的经松江到枫泾的轻轨、环海铁路以及未来的苏州城市轻轨延伸到嘉兴,实现三地城市轨道互通,强化嘉兴、湖州作为区域接轨上海的前沿阵地作用。加快申嘉湖高速公路、申苏浙皖高速公路等项目规划建设,推进区域公路网与上海、江苏之间的对接,形成嘉兴、湖州两大开放前沿城市的快速交通联系。
  (二)强化城市特色和产业集聚,提升城市服务功能
  明确城市发展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按照城市新区的发展要求,进一步强化重点园区与老城区的功能联系,推进重点园区的城市功能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服务功能。
  1.杭州
  充分利用省会城市及高校科研院所、国家级开发区集中的优势,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现代医药、先进装备等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传统产业,提高制造业国际化水平,成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龙头、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支柱。加大培育科技开发与咨询、工业设计、现代物流、金融租赁等现代服务业力度,抓好中央商务区、高教园区、物流园区、地方产权交易所、专业孵化器等服务业载体建设,打造全省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中心,长三角南翼综合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发挥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的优势,进一步强化游憩休闲功能,抓住上海世博会和杭州休博会举办机遇,大力发展会展业和商务旅游业,建设长三角重要的会展中心、世界休闲之都;形成环杭州湾地区乃至全省首要的现代服务中心、长三角南翼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区。
  2.宁波
  抓住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契机,进一步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加快经济国际化进程。充分利用深水港、口岸优势,大力发展石化、钢铁等临港重化工业和现代物流业,建设我省临港重化产业核心基地。快速推进高教园区与高新园区建设,积极培育电子信息、现代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以技术创新与产业重组为途径,改造提升服装、家电、塑料等传统优势产业,积极扶持出口贸易、专业市场、金融、信息咨询、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建设长江三角洲南翼的国际物流枢纽、区域性金融与商贸服务中心,成为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