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平台:创新平台建设要扶持绍兴纺织业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民营技术开发中心,发展高校高技术园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区等形式多样的产学研基地,引进国内知名纺织研究院(所),建立网上“虚拟研究院”和“网上技术市场”,汇聚海内外先进纺织技术成果,突出产业化。人才平台建设要以东华大学、浙江工程学院等院校为核心培养基地,同时在绍兴等地建设若干集职业技术教育、工艺及产品开发等功能于一体的纺织类职业技术学院。流通平台建设要加快改造升级中国轻纺城市场,配套建设中国轻纺城国际物流中心,增强轻纺市场服务能力和范围;加大资产重组力度,形成一批专业化、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纺织品贸易公司;支持有实力企业走品牌发展道路,鼓励骨干企业铺设国际商路,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大力发展网上交易,开拓新的市场空间。
5.服装产业集群。以男装、女装、童装为主体,涵盖皮革服装、针织服装、领带、服装辅料等产业领域,成为国际上有影响的集研发、加工、贸易、信息等功能的服装制造中心之一。
发展方向:着力优化设计、提高品质、提升品牌、拓展国际网络,强化特色培育和国际标准认定,实现产品差异化竞争和整体协调发展。强化与上游纺织企业、下游零售商的快速反应系统(QR体系)建设,增强市场反应能力。加快服装专业人才库及服装配套服务产业整合,强化与上海在相关领域的交流合作,构筑以服装设计、展销、物流为核心的产业支撑体系,整体提升服装产业国际竞争力,推进服装由来料加工型向自创品牌型转变,努力创出国际知名品牌,提高服装出口附加值。
布局导向:以现有优势为基础,进一步推进特色优势产品集聚发展和差异化竞争。男装主要向宁波集中,由批量制造转向品牌化、个性化生产,着力创建国际营销网络与国际品牌;女装以杭州为核心,依托独特的文化禀性,突出优秀设计师的培养引进和丰富多彩的女装展示会,走个性化设计、专业订货、多品种的发展道路;童装以湖州为中心,突出产品安全与设计,注重品牌培育;皮革服装以海宁为中心,提高皮革处理水平,注重皮革产业链的拓展,强化出口皮革服装生产;针织服装主要向诸暨、象山集聚,积极采用CAD等先进技术和新型材料,做精做强袜业、高档针织内衣等特色产品。以嵊州为中心,加快建设世界领带中心;以长兴为中心,发展以高档服装粘合衬为特色的服装辅料制造业。把宁波明州产业功能区作为服装产业集群的核心区块,重点吸引国内外一流服装企业集聚,突出提升品牌时装设计水平。
功能平台:创新平台建设要突出扶持骨干企业时装设计中心建设,特别是在米兰、巴黎等世界时装大都会设立服装设计中心,利用国际设计力量,创立世界级品牌;由行业协会牵头建立服装信息网络中心,为企业创新提供可靠依据和技术支持。人才平台建设要突出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工程学院、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建设,强化服装设计、服装工程、服装制作与工艺、服装表演、服装营销与管理等专业教育。流通平台建设要引导和支持骨干企业发展服装自有品牌、连锁销售网络,培育集制造、贸易、研发于一体的大型服装跨国公司,与国际大型采购商建立战略联盟,铺架国际营销网络;以宁波服装节、杭州女装节和海宁皮革节为基础,集中资源办好品牌服装展示发布会;规划建设明州物流现代中心等一批产地型物流集聚区,加快发展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现代流通方式。
(二)大力扶持六大成长性产业集群
1.交通运输设备产业集群。支持有实力的民营企业通过资本运作方式进入整车领域,引进国内外知名汽车制造企业,重点发展中高档客车、经济型轿车及特种车,积极支持电动汽车等新型汽车的研制。推进汽车零部件产品制造向系统化、模块化供货方向发展,进入国际、国内汽车商的配套协作体系。船舶工业要依托深水港口优势,积极吸引国内外大型造船企业集聚,走引进消化与创造品牌并重的道路,发展大吨位高等级船舶、游艇及配套设备,逐步形成具有世界影响的特种船舶制造中心与船舶维修中心。进一步推进产业集聚,改变现有分散布局,在宁波市形成经济型轿车和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在杭州市萧山区形成浙江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船舶工业主要向舟山集中布局。
2.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骨干企业为依托,积极寻求与国际同类行业优势企业合资合作,加快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新材料技术、环保技术等高新技术步伐,大力提高设计和制造水平,产品开发要突出服务本省区域特色产业设备更新改造、替代进口的需要,坚持系列化、成套化,重点发展纺织服装机械、造纸机械及在线自动化检测装置、食品机械、医药机械、电力设备、仪器仪表、工程设备、石化通用设备、环保及节能设备、海水淡化设备、高精度数控机床等产品,择机发展某些国内市场潜力大、替代进口的新型装备产品,抢占市场与技术的制高点。进一步推进企业空间集聚和企业重组,培育出若干在国内居龙头地位的企业,形成一批在国内乃至世界具有重要影响的先进装备产品,成为长三角先进装备产业重要组成部分,推动装备制造业与加工工业的联动发展,提升环杭州湾产业带制造业整体水平。
3.新型金属材料及制品产业集群。积极发展不锈钢和板材类优质钢冶炼及加工,丰富钢铁产品品种,替代进口,提高附加值。严格控制在流域上游和内陆地区布局,重点在宁波大榭开发区、嘉兴经济开发区临港区域布局发展,成为我国新兴的钢铁生产基地之一。延伸产业链,加快金属制品技术进步,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制品技术含量及产品档次;提高铜铝加工装备与工艺水平,大力发展高附加值铜铝加工产品;适应现代住宅业及建筑发展趋势,大力发展钢结构等新型建筑与装饰材料,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五金制品、铜铝加工、钢构件在全国行业领先地位,形成全国重要的金属加工及制品产业基地。
4.造纸业及纸制品产业集群。以骨干企业为重点,加大与国际著名跨国造纸公司合资合作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造纸公司及跨行业公司资本和技术,进一步提高纸业集中度。优化造纸原料结构(特别是提高废纸原料的回收回用水平)、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重点发展工业技术用纸、高档纸板(高档涂布白纸板、牛皮箱纸板)、艺术卡纸、电脑信息用纸及办公用纸、军工(航天)用纸、医药保健用纸、高档生活用纸系列产品、宣纸系列产品、环保型防伪产品等特种纸。积极向包装印刷制品、纸箱制品等方向延伸,扩张纸业产业链。增强造纸业及纸制品业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力度,提高国内外市场竞争力。推广高效低耗环保节能技术与装置,加速淘汰部分落后生产线。造纸业及纸制品业向杭州、宁波、嘉兴集中布局,形成全国主要的造纸业及纸制品产业基地。
5.家用电器及设备产业集群。适应家用产品信息化、智能化、环保化、节能化、人性化的发展趋势,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推进传统家用产品向数字化方向转型。要以优势品牌企业为龙头,积极推进与国际跨国公司的合资合作,加大技术引进与产品创新力度,积极开发特色化、多功能、高档次、低能耗、低污染的新型家用电器及厨卫设备等系列产品。强化与广东、山东等国内家电生产基地的差别化竞争,进一步完善以塑料和模具加工为特色的家电配套业,形成特色优势明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家用电器产业体系。以宁波为重点,依托杭州、嘉兴的产业发展基础,强化资源整合和联动发展,建成若干个国家级小家电研发、生产、出口基地,力争成为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富有特色的家电研发、生产、出口基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