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规划的通知

  2.现代医药产业集群。以药品制剂为重点,新药研发、试验等为支撑,成为以生物医药、天然药物、现代中药、化学原料药和新型医疗器械、制药机械为特色的国内重要现代医药制造中心之一。
  发展方向:充分利用环杭州湾地区医药工业门类齐全、生物基因工程研究国内领先以及中药产业实力雄厚的独特优势,优先发展现代生物制药技术,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传统中药、化学药,重点发展现代中药、生物医药两大类产品,推动化学药生产向低污染、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加快开发新剂型,着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通过与机械、电子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发高精尖、光机电一体化的诊断、治疗、检验型仪器设备,开发家用保健、康复、理疗型医疗器械产品,逐步提高重大制药机械装备国产化水平和质量水准,以加快替代进口的步伐。
  布局导向:现代中药与生物医药,以杭州为重点,加强与上海医药产业的合作,进一步强化优势医药企业与科研机构产业资源集聚发展,突出现代中药与生物医药的融合发展,在杭州、湖州建立符合GAP要求的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以舟山为重点开发海洋生物药。引导化学药生产企业向上虞精细化工集聚区集中布局,环杭州湾其他区域严格控制新设立化学原料药生产企业,推进现有化学原料药企业向化学药制剂方向转型。医疗器械和制药机械以杭州、绍兴较强的电子技术和机械制造能力为依托,主要向两地集聚发展。把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上虞精细化工集聚区作为现代医药产业集群的核心区块,着力推进医药科研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发展现代中药、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等高技术产品。
  功能平台:创新平台建设要以骨干企业为主体,组建若干医药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孵化新药成果;依托浙江大学、浙江中医学院、浙江省医学科学院等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及医药企业,建立天然药物研究开发中心、生物基因工程研究开发中心、化学药新制剂研究开发中心、国家级新药检测中心和医药信息中心数据库,促进环杭州湾地区医药企业与院校、企业与科研机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与交流,集聚智力,共享成果。人才平台建设要以浙江大学、浙江省中医学院为依托,努力发展高等教育,多途径、多渠道引进和培养医药科技高级人才,积极开展职工教育、专业培训。流通平台建设要以推进骨干企业建立分销网络为重点,逐步控制销售渠道,鼓励重点出口企业从依赖代理商为主,转向逐步自主开发国际药品市场,建立适应国际市场的营销网络。
  3.石化产业集群。以炼油和乙烯为龙头,三大合成材料及多种有机化工原料为重点,向下延伸到精细化工、塑料等产业领域。与上海漕泾、金山、吴泾石化共同构筑环杭州湾国际石化制造基地。
  发展方向:依托骨干企业,发挥炼化一体化和深水港口优势,进一步扩大炼油规模,加强炼油能力的完善配套,推进清洁生产。加快大乙烯项目的规划建设,根据市场需求,重点发展PTA(精对苯二甲酸)、EG(乙二醇)、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MDI(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PVC(聚氯乙烯)、PS(聚苯乙烯)、PC(聚碳酸酯)等大型重要石化原材料项目。注重后道延伸和新产品开发,着力发展以替代进口为目标,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和环境污染小的高分子新材料、新型纺织原料等产品,塑料制品重点发展功能性的农用塑料、包装塑料、建筑塑料和工业及工程塑料制品等。
  布局导向:石化上中游产业围绕沿海大港集中布局,以杭州湾南岸宁波沿海产业带为重心,主要向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榭经济开发区、镇海石化产业功能区集中,北岸主要在环杭州湾嘉兴经济开发区临港区域集中发展,限制在其他地方布局发展石化上游产业。精细化工重点向上虞精细化工集聚区集中,禁止在生态敏感区和人口稠密区布局。塑料制品依托“中国塑料城”市场,主要向余姚———慈溪新城区集中。把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榭经济开发区、镇海石化产业功能区作为石化产业集群的核心区块。
  功能平台:创新平台建设要依托大企业引进国内外石化科研机构,强化与高等院校技术合作,设立石化高新技术孵化器,推动产学研合作,广泛吸纳石化高新技术成果实现产业化,突出石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人才平台建设要以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宁波大学等高等院校为核心,支持骨干企业吸引培养优秀人才,引进外地院校和培训机构,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职业技术培训体系。流通平台建设要以宁波港为依托,建立以国际货运枢纽和时效性区域运送相结合的镇海物流中心,加快宁波、舟山原油中转储运基地建设;改造升级钱清轻纺原料市场、中国塑料城等专业市场,确立在国内石化下游产品专业市场的领先地位。
  4.纺织产业集群。以化纤织造为主体,化学纤维制造、印染、专业市场为支撑,涵盖纺织机械、纺织染料以及中高档棉纺织、丝织等产业领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成为以化纤纺织为特色的集制造、研发、贸易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纺织品中心之一。
  发展方向:以化纤及面料为重点,突破差别化纤维和印染后整理的技术瓶颈,重点发展高附加值差别化纤维、功能性纤维、高档纺织品和生态纺织品,扩大化纤在装饰与产业领域的开发和应用。发展以高档精梳纱、纯棉及混纺交织面料为特色的棉纺业,丰富面料纤维结构,提高面料档次。联动发展高档特色纺机产品和高性能环保纺织染料。立足丝绸产地优势,重点发展以真丝为主体的新型含丝复合纤维,开发中高档真丝产品。
  布局导向:化纤及织造,重点向萧绍平原以及嘉兴等优势地区集中布局,推进产业组织结构优化,通过战略联盟、兼并重组等形成从原料到抽丝到纺织后加工垂直整合的加工体系,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的特大型纺织企业集团及协作网络。装饰用纺织品以海宁、余杭为主。中高档棉纺项目宜主要向宁波、绍兴、湖州、萧山、海宁集中。纺织机械类和纺织染料类企业主要向绍兴市集中,其中染料生产以上虞精细化工集聚区为重点,严格治污管理,禁止在上游临水地区布局。丝绸产地嘉湖地区要进一步加大产业整合力度,推进产业集聚。把绍兴、萧山作为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区块,强化国际性生产服务设施建设,吸引大项目、大公司集聚,形成从原料、织造到印染后整理的完整纺织产业链。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