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总体发展思路
(一)战略定位
先进制造业基地核心区
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特色产业、投资区位等优势,积极吸纳国际先进生产要素,推进与上海、江苏的联动发展,培育若干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构建新型产业体系,奠定浙江先进制造业基地核心区地位,形成长三角地区具有全球影响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重要部分
增强中心城市集聚与辐射功能,统筹城乡发展,形成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成为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主动服务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建设,强化与上海及周边城市的分工协作,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三角游憩休闲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与核心城市上海及长三角北翼城市共同打造世界第六大城市群。
改革开放与新型工业化先行区
率先建立起适应国际竞争需要、符合国际经济惯例的政府管理体制,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与规范的市场经济秩序,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广范围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率先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率先走上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率先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成为全省改革开放与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先行区。
科技创新先导区
充分把握当代科技发展及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趋势,发挥机制灵活、民资充裕和智力密集优势,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强化政府扶持和政策引导,营造优越的创新创业环境,大力推动民营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积极鼓励科技人才创办民营科技型企业,努力吸引国内外风险资本集聚,力争成为国内重要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以杭州、宁波两大中心城市为重点,杭甬高速公路为主轴线,大力集聚创新资源,推动高新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成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源头;率先形成科技创新和人才开发为主要动力的经济发展模式,成为全省科技创新的先导区。
生态建设示范区
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集约开发和永续利用自然资源,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生态产业,改善生态环境,打造生态家园,建设生态文化;创造绿色生产和适宜人居的环境,形成人、城市与自然和谐的优美景观区,成为以杭州湾及两岸特色风貌为重点标志的生态建设示范区。
(二)基本原则
根据上述战略定位,产业带建设应坚持如下原则:
强化比较优势。要立足民营经济发展优势,引导民资与外资融合发展,实现新的大发展、大提高;要立足特色块状经济,加大资源深度整合,建立传统产业新的国际竞争优势;要立足科教文化资源优势,依托中心城市,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立足港口资源优势,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有重点地发展临港重化产业。
强化产业导向。顺应国际产业分工专业化与地域分工集群化发展趋势,强化专业化协作与空间合理布局,完善支撑功能平台,进一步推进产业集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批产业集群;顺应国际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客观趋势,以制造业带动服务业与农业发展,以现代服务业的培育支撑和引导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发展,形成三次产业协同发展、优势综合集成、结构优化升级的新型产业体系;积极发展绿色产业,推行清洁生产,降低工业污染,构建循环经济体系。
强化整合提升。按照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集群培育的内在要求,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建立现行区划下不同行政主体的协调发展与园区整合机制,推进跨行政区域标志性产业、支撑体系、发展环境的一体化规划与建设,倡导协同发展、合作竞争的行政与商业文化,克服园区无序建设,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实现协同发展,形成环杭州湾地区整体竞争优势。
强化产业、城市、生态和谐发展。将产业发展空间与城市空间拓展结合起来,明确功能定位,产业开拓要充分依托已有城市设施和功能;强化重点园区的城市服务功能与人居功能建设,注重教育科研、文化卫生、休闲娱乐、商贸设施的全方位配套,将重点园区作为新城区建设;合理确定禁止及限制产业开发的生态敏感区,强化生态环境建设,使产业带成为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景观区域。
强化科技创新。依托中心城市、产业集群的核心区块、核心企业,建设一批与标志性产业、成长性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科研性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和继续教育机构,建立一批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发中心、专业孵化器、风险投资机构,促进产业、教育、科研创新基地的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弘扬创新进取的企业家精神,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加快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步伐,大力扶持民营科技企业,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实现民营经济的新飞跃;坚持引进创新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强化特色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强化先进适用技术和重要装备的引进与吸收创新,着力扶持各类专业化民营技术服务机构,建设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强化资源集约利用。从长远和战略高度,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制定科学的资源利用规划,并通过调整价格以及加强建设项目用地投资强度和产出率管理等办法,不断提高水、土地、能源等重要资源利用效率。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是:依靠接轨上海与扩大开放、体制创新与科技创新的动力,突出园区和城市、民资和外资、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实施大集群战略,培育标志性产业集群,扶持成长性产业集群,完善支撑体系,优化发展环境,构筑新型产业体系,形成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城市连绵带和绿色生态网、基础设施网为主体的“区-带-网”的开发格局,建成产业集群优势明显、生产力布局合理、科教支撑有力、生态环境优良,产业区、城市群、物流网有机融合的长三角南翼“黄金产业带”。到2010年,产业带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000亿元以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6000美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