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浙江省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规划的通知
(浙政发[2003]48号)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现将《浙江省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浙江省人民政府
二00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浙江省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规划
前言
浙江省环杭州湾地区是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杭州、宁波、绍兴、嘉兴、湖州、舟山六市,2002年人口2304万人,陆域面积近4.54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全省的51%和44%;国内生产总值5485亿元,占全省的64.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3806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4倍,是浙江现代化进程最快的区域。
构建环杭州湾产业带,是浙江顺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加速的趋势,着眼于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选择;是浙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提升城市化水平,再创发展新优势的客观需要;对于我省主动接轨上海,参与长三角合作与交流,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提升区域国际竞争力,提高资源一体化配置效率,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本规划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围绕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提出的发挥“八个优势”、推进“八项举措”的战略部署,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的若干意见》,在环杭州湾六市全面进行规划的基础上编制,与《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纲要》、《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等相衔接。
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提出环杭州湾产业带的战略定位与总体发展思路;确立产业发展主导方向与布局导向,指导园区整合提升;促进区域资源、环境一体化优化配置机制及其支撑体系的构建。
规划范围包括环杭州湾六市产业和城市新的成长空间,并涉及六市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功能区域。内容上以制造业及其配套服务业发展为主。规划期限为2003至2010年,展望到2020年。
本规划是环杭州湾产业带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一、发展背景与条件
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产业带建设面临着十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具备良好的发展条件。
国际环境有利。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强化,国际制造业加速向我国尤其是长三角转移,有利于环杭州湾地区更快融入世界经济,更大范围地分享国际资本、技术、资源和市场机会;以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等为先导的新科技革命,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利用后发优势,改造提升传统经济,拓展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国际化平台宽广。上海以金融、贸易、航运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为核心加快国际大都市建设,世界经济枢纽城市地位日益突出;江苏着力建设沿沪宁高速公路高新技术产业带、沿江基础产业带、沿陇海铁路资源加工产业带,国际资本加快集聚,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互动发展与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一个以上海为龙头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正在加速崛起,为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提供了宽广的国际化平台,将带动环杭州湾地区加速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市场空间巨大。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将带来消费结构新的升级,住宅、汽车及装备工业、基础原材料工业将成为拉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为环杭州湾地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重点地开拓临港重化工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和难得的市场机遇。
区位条件优越。环杭州湾地区近沪临苏,通江达海,区域内外交通发达,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沪杭高速铁路等重大交通项目的规划与建设,将进一步推进本地区融入大上海经济圈。
综合实力雄厚。环杭州湾地区有19个县(市)进入全国社会经济综合百强县行列,民营经济进入新飞跃的起步阶段,积累了进一步发展的强劲动力。同时,发达的特色块状经济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上已经占有重要地位,形成了初步专业化经济优势,正处于加速集聚、提升发展阶段,为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产业集群提供了坚实基础。
经济资源富集。环杭州湾地区集中了全省主要的深水港口、滩涂、高校与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建有秦山核电站、嘉兴电厂、北仑电厂等大型能源企业,拥有钱塘江、太湖等江河湖泊,为产业带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保障。本地区还汇集了海、江、湖、溪、山、岛等多种自然景观,是长三角重要的游憩休闲胜地和人居天堂。
体制富有活力。环杭州湾地区民营经济活力充沛,机制灵活,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市场体系较为发达,市场化进程领先全国,形成了充满创新活力的体制基础。
受发展阶段及现有体制机制的局限,产业带建设也面临三方面的制约:一是制造业整体素质不高,战略型企业家缺乏,生产经营模式落后,核心技术欠缺,与决胜国际竞争的要求还有相当距离;二是三次产业协同发展能力较弱,中心城市的现代物流、投资银行、科技中介、管理咨询、教育培训等现代生产型服务业发育迟缓,先进要素集聚功能薄弱,重要基础原材料自给不足,影响制造业竞争力的整体提升;三是受行政区经济体制局限,尚未建立有限资源一体化规划与配置机制,区域产业发展与城市布局、重大基础设施与生态系统建设还缺乏统筹考虑。
展望未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和要素市场充分发育,必将打破经济发展的行政分割格局,加速更大空间产业重组和集聚;长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服务功能提升和空间重组,将促进环杭州湾地区先进制造业集聚,带动都市型农业和休闲旅游业发展。与此同时,国际上东南亚、拉美等地区积极吸引制造业转移,国内沿海地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区域竞争日趋激烈。为此,环杭州湾产业带建设中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合作与交流,与沪苏共同打造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世界级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