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发展机制
15、全面实行村干部公职化管理。对经济薄弱村镇管干部的基本报酬实行市(县)区、乡镇财政统筹,率先实行公职化管理。同时,对村干部历年欠发工资,各级要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解决。
16、加大行政村撤并工作力度。对部分人口较少、班子薄弱的经济薄弱村,可以按照“区域规模并大、经济实力并强、组织结构并优”的要求,采取以强并弱等办法进行撤并。同时,按照“精简、效能、高效”的原则,合理配备村级工作人员。经济薄弱村一般配备镇管干部3名,村条线干部4-5名,推行交叉兼职,精简人员,减少村级开支。
17、大力推进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在加快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对目前集体经营性资产不多,但资源性资产较多的经济薄弱村,要加快组建股份经济合作社,明确社员在其中的资产份额;当资源性资产转变为经营性资产,或者转化为货币资产时,则正式启动股份经济合作社的运作机制,确保现有集体资产的安全运行和保值增值。鼓励农民积极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拓展增收渠道。
六、加强人才建设,提升致富能力
18、切实加强领导人才建设。按照“能人治村”思路和重点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书记的要求,通过上级机关年轻干部下派、从优秀企业经营人才中选拔、优秀青年竞争上岗等多种途径,真正把熟悉经济管理、办事公道正派、乐于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同志选拔到村级领导岗位上。加强经济薄弱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帮助他们增强宗旨观念、法制观念,提高经营管理能力、依法办事能力和“双带”(带头创业致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在加强党组织建设的同时,认真抓好村委会、民兵、妇女、团组织等村级自治组织和配套组织建设,把村级班子建设成能够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集体。
19、切实加强专业人才建设。各级要高度重视人才战略,制定优惠政策,帮助经济薄弱村创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积极吸引经营管理人才、高级技术人才、市场营销人才等各种专业人才到经济薄弱村发展事业,创业成业,做到各种人才引得进、用得上、留得住。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经济薄弱村工作,人事关系可以挂在市(县)区人才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