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区域:引黄灌区优质稻麦区。
发展目标:到2006年,优势产区水稻种植面积60万亩以上,基本实现品种优质化、产品标准化、栽培早育稀植化,外向型、小包装、高档次“品牌”米加工销售量达到5万吨以上。引黄灌区优质春麦面积达90%以上,主要品种原种、一级种供应量达40%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年加工高档专用面粉10万吨以上。
6.酿酒葡萄。贺兰山东麓是我国发展酿酒葡萄的最佳生态区之一,有中国“波尔多”之称,并获得原产地保护。2003年,已建成优质葡萄基地8.5万亩,其中酿酒葡萄6.5万亩,已引进赤霞珠、霞多丽等世界优质酿酒葡萄品种,培育了西夏王、御马等知名品牌和酿酒企业,年加工葡萄5万吨,酿酒2万吨,“西夏王”葡萄酒已获得国际金奖。
主要问题:一是基地建设与酿造加工关系不协调;二是品牌战略实施不力,产品市场占有率低;三是栽培、采收、加工等环节存在许多问题影响葡萄酒质量。
主攻方向:面对国内外市场挑战,全面提高葡萄酒质量和竞争力。建立“先天的优质酿酒葡萄”和“后天的先进工业技术、设备和工艺”相结合的有机整体。抓好原料基地建设,精选品种,精心栽培,大力发展优质葡萄基地。高度重视工业技术革新,设备改造和严格管理。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改造和提升我区加工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完善基地农户与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力争把贺兰山东麓建成全国有名的优质酿酒葡萄生产加工基地。
优势区域:以玉泉营地区为核心的贺兰山东麓产区。
发展目标:到2006年,优质酿酒葡萄基地发展到15万亩,年产干红、干白等高档葡萄酒10万吨,西夏王、御马等品牌叫响国内市场。
(三)地方性特色产品。指在县域经济中具有相对优势,对外已形成一定知名度并占有一定市场份额,支撑着一个或数个乡镇农民增收的产品,如:中卫禽蛋,中卫香山、海原兴仁和高崖、同心王团和予旺等地的西(甜)瓜,灵武长枣和玉皇李子等。这些产品规模虽然小,但地方特色明显,发展潜力较大,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对区域内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推进和实施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及发展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认真贯彻《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用新的理念和机制推进和实施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要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经营体制,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保证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学习和借鉴内蒙古、山东和甘肃定西等地的经验,树立大市场、大产业、大发展的观念,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克服“小富即安、小成即满、小打小闹、提篮小卖”的小农经济思想,立足于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把特色产品做大做优。要完善土地制度,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支持保护体系,大力发展资本和其它要素市场,探索放活人才、资金的运转机制。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全面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要用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对农业实行产业化经营、工厂化生产、市场化营销、项目化运作、科学化武装、社会化服务。突出抓好龙头企业培育、农产品基地建设、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市场环境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等重点工作。要打破区域和行业界限,按照《规划》的区域布局,合理配置农业资源,优化组合生产要素,把每一个优势特色产品都打造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把每一个优势产区都建设成具有竞争力农产品输出基地。要用现代农业新理念指导《规划》的实施,全方位提升我区农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二)区域协调,整体推进,切实加强对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实施的领导。各级政府要突出《规划》的:目标导向作用,把推进和实施《宁夏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及发展规划》摆到重要议事日程,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实行政府推动、市场引导、科技支撑、企业运作等工作机制,按照《规划》确定的本地区优势特色农产品和优势产区,制定发展规划,建立目标责任制,抓好优势产业带建设,建立健全前期评审、中期检查和后期验收制,实行层级管理和层层考核;要成立专家咨询组,对推进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进行绩效评估。自治区各有关部门要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密切配合,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加强宏观指导,并结合本部门职能提,出相应的扶持和服务措施。各地要按照区域布局,建立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建设联系会议制度,主产区市(县)作为联系会议的主持单位,定期研究一种或几种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的有关问题,加强区域协调,实现整体推进。各级农牧部门要开拓思路,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有效形式和机制,积极做好协调与服务工作,确保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