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攻方向:山区及扬黄灌区以加快发展畜牧业为主的后续产业为主线,立草为业,引草入田,大力发展紫花苜蓿为主的生态型草产业。加强种子基地建设,加强病虫害防治,推广农艺种草和机械化适时收割技术;在草畜平衡的基础上,适度发展草产品加工业。引黄灌区重点推广冬牧70、饲料甜菜等,大力推广玉米全株青贮和秸秆微贮、酶贮技术,推行青贮和秸秆饲料“统一制作、集中配送”的产业化开发模式。
区域布局:南部山区旱作草地农业区;中部干旱带退耕种草区;引黄、扬黄灌区粮草轮作区。
发展目标:到2006年,苜蓿种植面积达到800万亩(其中商品草生产基地100万亩),年产干草达400万吨以上;牧草种子基地发展到10万亩,种子产量达到350万—400万公斤;年加工销售苜蓿草产品50万吨。
4.玉米。我区有西部玉米“黄金产业带”之誉。2003年,玉米种植面积264.5万亩,总产119万吨,占全区粮食总量的44%;其中25%销往区外,区内90%用于饲料,9%用于医药食品工业,1%鲜食和种用。我区地处国内最佳玉米生产气候带,玉米淀粉发酵生产的谷氨酸、柠檬酸等产品质量好,无污染。随着畜牧、医药、食品工业的发展,区内玉米需求量将逐年扩大,玉米产业的发展市场广阔。
主要问题:一是品种单一,多属“口粮型”,专用性能不强;二是产、加不协调。一方面全区25%的玉米以原料的形式销往外省区;另一方面我区医药、食品加工企业又大量从外省区购进玉米淀粉。
主攻方向:优化玉米品种品质结构,推行标准化、专用化和区域化种植,使玉米品种品质与饲料、医药、食品工业的发展需求相适应。改革玉米产购销体制,提高玉米就地转化和多层次加工增值率,加快发展“玉米经济”。
区域布局:黄灌区优质专用玉米区;彭阳、原州区粮饲兼用玉米区。
发展目标:到2006年,优质专用玉米种植比率达到60%,面积达到140万亩,其中饲料型玉米80万亩,制种玉米20万亩;改革玉米购销体制,促进生产与消费的平衡协调发展,使区内玉米实现就地加工转化,降低生产和运营成本。
5.优质稻麦。宁夏平原是全国优质粳稻最佳生态区。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100万亩左右,亩产600公斤左右。近几年来,自治区实施了“优质大米工程”,引进选育了一些优质稻品种,推广了规范化旱育稀植技术,改进了收割、脱粒机具,使宁夏大米的品质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现有中型大米加工企业4家,年加工销售大米8万吨。
小麦是我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引黄灌区春小麦面积占总面积的1/3,产量占2/3,以种植宁春4号为主。小麦年加工能力60多万吨,其中2万吨以上企业近10家,产品主要是普通面粉。塞北雪是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设备先进,加工能力5万吨,产品为档次较高的精制面粉,销往区内外。
主要问题:水稻:一是优质品种少,节本增效栽培技术普及率不高;二是龙头企业规模小,加工成本较高;三是今后黄河限水对大米产业的发展制约较大。小麦:一是品种更新缓慢,宁春4号在引黄灌区已栽培近20年;二是重点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力不强。
主攻方向:水稻面积控制在100万亩左右,以精深加工、精细包装为重点,走“少而精、少而特”的产业发展之路;全面推广以旱育稀植为核心的节本增效和标准化无公害栽培技术,不断提高“宁夏大米”的营养品质、加工品质和商品品质,在区外保持一定的市场份额。小麦要加大现有品种保纯力度,扩大“三圃田”面积,加强提纯复壮,保持种性;推广高产、优质、节本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扶持龙头企业,活化机制,扩大规模,开发新产品,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