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加大投入力度,增强发展后劲
加强重大项目建设。围绕“861”行动计划,进一步充实完善项目库,按照动态管理、分步实施的原则,一手抓在建项目建设,一手抓项目前期工作,形成梯次推进的格局。2004年要确保佳通全钢子午胎扩建、皖维集团高强高膜纤维、许疃煤矿、蒙城——蚌埠高速公路、合铜黄高速公路庐江——铜陵段、安庆长江大桥等39个重点项目按期建成;继续推进安庆电厂、琅琊山抽水蓄能电站、宿州60万吨小麦综合加工、漯阜铁路安徽段改扩建等87个续建项目;开工兴建奇瑞轿车扩建、马钢镀锌板、合肥——叶集高速公路、合肥——淮南——阜阳高速公路、黄山国际会展中心等55个重点项目。进一步落实责任制,积极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
积极争取新增国债资金。根据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的投向,积极做好工作,力争新增国债资金继续占国家分配到各省市5%的份额。针对国债资金主要投向农村和基层、“点多面广”的特点,进一步完善国债项目管理办法,加强国债资金管理,加大稽察力度。建立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确保工程质量。
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在财政增收的基础上,增加建设性投资。进一步加强银企合作,积极向金融机构推荐优质项目,争取更多的信贷资金。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加快企业上市步伐,支持具备条件的上市公司增发新股,做好企业债券的申报和发行工作。加强地方金融机构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商业银行与外资合作,开展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
六、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把社会事业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投入力度,深化体制改革。对公益性社会事业,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对非公益性社会事业,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形成新兴产业。启动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工作,建立社会发展专题报告制度。努力开创社会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大力实施科教兴皖和人才强省战略。加快公益类科研机构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推进应用技术研究开发机构转企改制,加大各级各类科技资源的整合力度。完成合肥科学城规划,并开展建设。坚持将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之中重,继续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改善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扩大优质高中规模。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继续推进省院、省部共建中国科技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实施安徽大学“211”二期工程,建设合肥大学城和芜湖、蚌埠大学园区。2004年省属高校计划招生15.6万人,比上年增长16.3%。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扩大对外交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评价、选拔任用、合理流动、分配激励和保障机制,大力培养造就各类高素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