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文化市场需求,充分借鉴国内外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经验,根据我省的实际可能,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重点选择部分领域积极扶持,使之成为拉动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1.广播影视业。面向国内外市场,着力推进专业化制作、集约化经营、集团化管理、规模化发展。加速形成综合频道与专业频道相结合的高质量节目体系,卫星、无线、有线相结合的综合性多功能传输覆盖网络体系,数字化、自动化为主的广播电视技术体系,走频道专业化、栏目精品化、节目大众化之路。努力推出若干名牌栏目、名牌主持。深化制播分离,增开省广播电台交通台、文艺台、省电视台科教频道,巩固“2131”电影放映成果,扩大广播电视覆盖。突出发展既健康又有票房收入的电影电视剧。不断提高广播电视广告设计、策划水平,加快提高广告业收入。
2.新闻出版业。调整产品结构,在巩固中小学教材、教辅和科普、少儿品牌优势的基础上,大力拓展新领域,开发新产品,积极发展图书版权贸易、电子出版物和网络新闻、网络出版服务。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和网上书店,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和农村、小城镇市场。结合当前报刊整治,强化市场定位,突出品牌经营,培育1—2家进入全国十强、4—5家进入全国百强的报纸、刊物。到2010年,全行业总收入、总资产超过百亿元。
3.文娱演艺业。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加快发展黄梅戏、花鼓灯、杂技、舞蹈、音乐等文娱演艺产业,通过运用股份制改造和承包、品牌输出等多种形式,推进重点艺术表演院团、中介机构、剧场的强强联合,促进文化艺术产品的策划、生产、展演和后续开发的一条龙运作、网络化经营。充分发挥名人、名团、名剧、名城、名镇、名馆、名园和名品的品牌效应,增加文化演出和游览收入。积极引进国内外有特色的健康文娱项目。加大安徽传统文艺娱乐形式的创新力度,规范发展电子、网络娱乐,培育壮大一大批品牌化、连锁化的文化娱乐经营企业,并向省外市场和农村市场延伸。继续加强艺术培训,加大扶持一批规模化、专业化、企业化、社会化的艺术教育培训机构,打造包装一批演艺、模特明星。到2007年,有若干家影剧院经营业绩进入全国百强影剧院。
4.体育竞赛健身业。结合我省体育产业发展的实际,选择体育健身娱乐、体育竞赛表演、体育技术培训、体育无形资产开发、体育彩票、体育旅游、体育用品和体育中介作为加快发展的重点,扩大开放,着力推进。不断引进、创新健身娱乐、竞赛表演的形式和内容,大力开发攀岩、漂流、越野、蹦极等现代休闲体育项目。加快发展群众喜爱、有群众基础的健身秧歌、健身气功、武术、舞龙、舞狮、龙舟、自行车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有条件的市、县(市、区)设立健身、羽毛球、网球、高尔夫球、保龄球协会或俱乐部。创造条件发展足球、篮球、乒乓球等项目的职业俱乐部。推进协会实体化。大力引进高水平的体育表演赛事,申办综合性大型运动会,推动体育场馆的开放、开发。构建群众性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群众健身场地,健全群众体育活动组织,举办群众性体育活动。拓展青少年体育、农村体育、社区体育,增加体育消费。大力开展户外运动,积极发展体育旅游。充分运用品牌效应、名人效应,发展体育用品。积极培育健身、竞赛、技术培训等专业市场。扩大体育彩票销售规模。加大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利用,通过冠名权、标记权、赞助权、广告权、特许权等提升体育产业的竞争能力。
5.文化信息业。大力推进安徽文化产业信息化进程,实现文化产品制作和传播方式的升级。重点建立省级新闻网站,形成以新闻发布、电子公告、信息传输为主业,兼顾电子商务、网络服务的现代化信息港和国内知名网站。充分利用现有有线电视光缆传输网络的资源,实现有线网络多功能业务拓展,为广大用户提供国际互联网接入服务、可视电话系统服务和电子商务服务等增值项目。建立以文化资源数据库和公用电信网为基础的文化信息网络,实现文化资讯上网运行。稳妥推进电视、电信、因特网三网融合,重点抓好网上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文化电子商务建设,以商业服务方式实现文化资源共享。大力培育和发展电子玩具、游戏软件,发展网络游戏等相关服务业。发展音像制品、软件、多媒体、出版物,提高图书、音像制品发行现代化、网络化水平,推进各类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管理,提高图书资源的共享度和利用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