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决心抓好环境污染防治。突出对重点市县、重点行业、重点景区和大运路沿线的环境保护,努力使环境治理取得大的进展;提高污染行业的准入门槛,实行生产能力等量置换或减量置换;坚决关停和取缔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企业和设施;重点旅游景区今年要全部完成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划定保护区和控制区;加强流域水污染防治,年内对海河全流域和汾河实行水环境容量总量控制;深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和生态功能。
建立完善环境保护监督制约机制。积极推进绿色GDP核算,对各市污染总量控制和环境质量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年度考评、社会公布、公众监督;依法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并对环评报告的审批实行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完善排污收费机制;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依法强制关闭一批污染严重的企业,从严查办一批违法抗法案件,公开处理一批直接责任人员,严厉惩治一批违法犯罪分子。
上述工作由牛仁亮副省长负责,省环保局牵头,会同省有关部门和各市人民政府落实。
(七)实施科教兴省战略,走人才强省之路。
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建立有利于突出重点、综合集成、高效配置科技资源的管理体制;加强应用基础和科技攻关研究,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新建2—3个经济效益高的新学科省级重点实验室;扶持50家企业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开展“星火”培训活动,大力支持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发展;完善科技中介服务和职业技能的鉴定工作,加强科技风险投资、科技企业孵化、科技咨询服务和技术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军工技术优势,完善军工技术向民用转化机制;建立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促进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协调发展。
此项工作由张少琴副省长负责,省科技厅牵头,会同省有关部门和各市人民政府落实。
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巩固和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继续抓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工作,切实让全省农村孩子都能上学;全面启动义务教育提升工程,发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深化城乡教育综合改革,整合全社会教育资源,促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推进农科教结合;启动高等教育现代化体系建设工程,加强以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为重点的高校建设,加快大同大学建设步伐;继续加强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力争新增重点学科8—10个;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全面提高高校办学水平和创新能力;积极推进民办教育发展和中外合作办学;支持各市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改善办学条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重视师范教育和教师培训,建立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完善政府和社会资助困难家庭学生制度。
此项工作由张少琴副省长负责,省教育厅牵头,会同省有关部门和各市人民政府落实。
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大力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疏通三支队伍之间的人才流动渠道,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做好出国留学选派工作,大力引进海外、省外人才和智力;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逐步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和使用机制;加强学术技术带头人的选拔培养,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申报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
此项工作由范堆相常务副省长负责,省人事厅牵头,会同省计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等部门落实。
(八)加快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高度重视并加强公共卫生建设,着力抓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重大疫情信息网络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建设,建立非典型肺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长效机制;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农村卫生队伍建设,逐步改变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改革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搞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建立完善贫困农民医疗救助制度;深化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鼓励不同所有制医疗机构公平竞争,积极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加强卫生执法监督工作,确保人民群众卫生和医疗安全;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