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力发展群众体育
(四)加快推进全民健身体系建设。认真贯彻《
江苏省全民健身条例》,以社区、乡镇和学校为重点,全面实施“八个一工程”。努力建设好群众身边的健身场地,健全群众体育活动组织,举办经常性群众体育活动。各行业、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乡镇、社区要把组织群众开展体育活动纳入工作范围。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在组织网络、活动内容和服务方式上探索灵活多样的基层体育发展模式,努力构建群众性体育服务体系。
(五)广泛开展农村体育活动。充分发挥各级农民体协、乡镇体育指导站等基层体育组织和乡镇文化站、村民委员会的作用,深入开展“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利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举办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坚持不懈地开展全民健身日活动,大力发展乡镇特色体育。加强农村体育活动方式创新,大力推进“体育下乡”,为群众送健身器材、送体育活动和送科学健身知识。
(六)重视和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深入贯彻《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认真执行
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保证学生每天在校期间用于体育活动的时间不少于一小时,帮助青少年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三、切实加强业余训练
(七)改革和完善业余训练体系。以开展中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为基础,建立健全县级业余体校、体育中学、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学校等训练网络。提高业余训练社会化、市场化程度,拓宽后备力量培养渠道。
(八)合理布局,科学训练。县级业余训练要合理布局项目,突出重点项目,巩固和发展优势项目。按照《教学训练大纲》和优秀运动员成才规律,进一步完善选才制度和办法。按项目和年龄分门类建立县级体育后备人才库,对发展潜力较大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进行科学训练、跟踪培养,提高成才率。坚持“选好苗子、着眼未来、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的要求,对青少年进行系统训练。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练员的综合素质和执教水平。
(九)坚持走体教结合道路。充分发挥体育、教育部门的优势,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业余训练活动。积极改善业余体校、传统项目学校的办学条件,在与省、市重点中小学联办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建设县级业余体校,有条件的地方要力争做到集中学习、集中训练、集中食宿。加大有偿训练、有偿培训和技术咨询等方面的工作力度,不断增强业余训练的活力。
(十)完善竞赛制度。省、市体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县级业余训练的宏观管理和业务指导,改革和完善省运会的竞赛制度,强化对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政策导向,加大奥运会、全运会成绩带人省运会的力度。对业余训练成绩显著、为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作出突出贡献的教练员和体育教师给予表彰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