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沿边、沿线开发。进一步加大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扩大边境贸易规模,落实好国家有关促进边贸发展的政策规定,加快我省各通商口岸的交通、电信、市场、卫生等方面的建设,建立面向东南亚的物流中心。以建设姐告边境贸易区为示范,争取在瑞丽、河口和磨憨三个边境贸易区实行更为优惠的边贸政策,把这三个边境贸易区扩大、提升为边境自由贸易区。继续抓好边民互市、边境小额贸易、易货贸易、出口加工贸易等多种贸易方式,扩大边境贸易额。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提高传统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扩大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扩大对外工程承包,努力增加我省劳务和技术输出,带动机电产品、设备、原材料出口。
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制造基地。抓住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机遇,充分发挥我省的区位优势,在工业基础较好的昆明、曲靖、个开蒙等城市建设进出口加工园区,在条件较好的河口、瑞丽、景洪、腾冲等边境城市建设进出口加工贸易区,以电子信息、机电、冶金、橡胶、建材、食品、日用化工7大行业为重点,拓展与东盟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加快推进云南与东盟国家在农业、烟草产业、能源、矿业、旅游开发和劳务交流等方面的合作。
(九)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利用
加快人才队伍的建设。构建以基础教育、继续教育、专业培训和智力引进为基础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形成与新型工业化进程相适应的人才教育和引进机制,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加强工业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企业家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技术工人队伍建设,形成一大批懂市场经济、懂现代管理的工业干部队伍,符合市场竞争需求和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企业经营者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及技术工人队伍。鼓励重点企业引进发展重点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与需要的特殊人才,鼓励包括海外留学人员在内的各类人才到我省投资创业。注意选拨和引进有开拓创新精神又具有经济管理、外经贸、信息管理、金融、法律、科技和环保等方面专业知识或工作经验的人才。推进企业经营者职业化进程,推广经理人制和代理制。加强干部培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干部交流工作力度,选派懂工业经济的干部到地县帮助工作。强化大中型企业的自主培训功能,鼓励企业与省内外高等院校建立联合培训基地,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开展人才培训工作,加大职工再就业的培训工作力度,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积极创建“学习型”企业活动。
创造有利于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条件。建立完善有利于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体系,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落实吸引人才的有关政策规定,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放宽人才落户政策,完善流动人口管理,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当地人才的作用,按照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以用人制度、分配制度和选拔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开、公平、开放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盘活和用好各类人才,建立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和人才柔性管理机制。研究制定转移农村劳动力的规划、方案及相关配套措施,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发展农村教育,加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教育,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高素质劳动力,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好现有人力资源,以中小企业、非公经济和城市型工业、农村工业为主要载体,发展产业链长、带动性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资金、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有机结合,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企业尽可能选择和发展科技含量高、资金投入多、市场效益好的技术和产品,扶持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推动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
发展城市型工业。结合城市规划、园区规划和产业定位,以信息流、人才流、现代物流、资金流等为依托,以产品设计、研究开发、营销管理、技术服务和生产制造为主体,因地制宜地在中心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发展与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相协调、吸纳较多人口就业的城市型工业,推动具有优势的特色加工业、消费品加工业以及相关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发展软件、电子信息产品、服装服饰、包装印刷、媒体加工制作、玉石加工、精密仪器仪表、旅游纪念品、食品等,重点扶持“小产品、大市场、高份额、多就业”的城市工业和产品的发展。
(十)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对《规划纲要》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推进重点产业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牢固树立敢于抓工业、善于抓工业的思想意识,改革和完善领导方式,切实加强对《规划纲要》实施的组织领导。要把推进新型工业化重点产业的发展提到重要议事日程,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来发展重点产业,建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目标责任制,确保实现规划目标;加强理论学习,努力学习借鉴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勇于探索实践。省经贸委要加强对《规划纲要》实施工作的指导,组织制定分产业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大对各地区重点产业和重点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的分类指导。
加大工业投入,发挥优惠政策的综合效应。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功能,加强金融机构对重点产业和重点工业园区中的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研究和制定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企业资金、民间资金和外资等社会资金投入工业项目,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优化投资结构,创新资金投入机制,建立工业发展专项资金。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建立完备的投融资体系,形成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政府宏观调控的投融资体制。优化政策环境,围绕各重点产业和工业园区的发展,以及有利于加速工业化进程的项目推进、技术改造等重点工作和关键环节,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和奖励政策,用好用实用活现行的各种优惠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综合效应。
创造良好经济环境,确保《规划纲要》的全面落实。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加快政府职能和工作方式的转变,健全我省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综合运用行政、金融、法律等手段,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和管理水平,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环境上来。建立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建立和规范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倡导诚信观念,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创建良好的企业信用环境,努力探索符合工业化进程要求、各具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工业增加值预测
单位:亿元
┌───────────┬───┬──────┬──────┬──────┬──────┐
│ 指标 │2002年│ 2005年 │ 2007年 │ 2010年 │ 2020年 │
│ │ ├──┬───┼──┬───┼──┬───┼──┬───┤
│ │ │预计│年均增│预计│年均增│预计│年均增│预计│年均增│
│ │ │ │长% │ │长% │ │长% │ │长% │
├───────────┼───┼──┼───┼──┼───┼──┼───┼──┼───┤
│1.烟草及配套产业 │365.7│411 │4.0 │451 │4.8 │480 │3.4 │530 │2.1 │
├───────────┼───┼──┼───┼──┼───┼──┼───┼──┼───┤
│2.能源产业 │86.1 │134 │16.0 │180 │16.0 │320 │17.8 │970 │14.4 │
├───────────┼───┼──┼───┼──┼───┼──┼───┼──┼───┤
│3.医约产业 │17.0 │33 │24.8 │50 │24.0 │100 │24.8 │450 │20.0 │
├───────────┼───┼──┼───┼──┼───┼──┼───┼──┼───┤
│4.冶金产业 │67.5 │95 │12.0 │144 │23.1 │160 │11.4 │430 │10.8 │
├───────────┼───┼──┼───┼──┼───┼──┼───┼──┼───┤
│5.信息产业 │43.8 │69 │16.2 │92 │16.0 │150 │16.6 │400 │13.0 │
├───────────┼───┼──┼───┼──┼───┼──┼───┼──┼───┤
│6.建材业 │27.4 │39 │12.5 │49 │12.5 │80 │14.3 │200 │11.6 │
├───────────┼───┼──┼───┼──┼───┼──┼───┼──┼───┤
│7.化工产业 │26.1 │40 │15.3 │49 │13.4 │70 │13.1 │190 │11.7 │
├───────────┼───┼──┼───┼──┼───┼──┼───┼──┼───┤
│8.机械制造业 │24.9 │39 │15.0 │49 │14.5 │80 │15.7 │280 │14.3 │
├───────────┼───┼──┼───┼──┼───┼──┼───┼──┼───┤
│9.农特产品加工业 │17.9 │39 │28.5 │63 │28.6 │120 │26.8 │390 │18.6 │
├───────────┼───┼──┼───┼──┼───┼──┼───┼──┼───┤
│10.造纸业 │8.2 │12 │12.0 │14 │12.0 │30 │17.6 │60 │11.7 │
├───────────┼───┼──┼───┼──┼───┼──┼───┼──┼───┤
│十个产业合计 │680.5│910 │10.2 │1141│12.0 │1590│11.2 │3900│10.2 │
├───────────┼───┼──┼───┼──┼───┼──┼───┼──┼───┤
│其中:扣除烟草及配套 │314.8│499 │16.6 │690 │17.6 │1110│17.0 │3370│14.1 │
├───────────┼───┼──┼───┼──┼───┼──┼───┼──┼───┤
│全省GDP │2232 │2872│8.0 │3350│8.0 │4000│7.2 │8000│7.2 │
├───────────┼───┼──┼───┼──┼───┼──┼───┼──┼───┤
│全省工业增加值 │778 │1035│10.0 │1298│12.0 │1790│11.0 │4320│10.0 │
├───────────┼───┼──┴───┼──┴───┼──┴───┼──┴───┤
│全省工业增加值占CDP% │34.9 │36.0 │38.7 │44.8 │54.0 │
├───────────┼───┼──────┼──────┼──────┼──────┤
│十产业占GDP比重% │30.5 │31.7 │34.1 │39.8 │48.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