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动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
通过办学模式、教学模式、教学制度、教研组织等方面的改革创新与建设,培养高质量人才,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改革办学模式,形成社会需要为导向,以行业、企业为主导的校企合作办学的体制、机制。从现在起,各级各类职业教育院校建立和完善有企业、行业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与校内教师参加的校企合作委员会及专业指导委员会,到2007年底,所有职业院校的主干专业建成对应的产教结合机构。实行多种形式联合办学,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培养、实践基地建设、实习组织及科技成果转化、面向社会开展培训等方面有实质成效,真正实现社会化办学。
——改革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社会所需的合格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制订科学合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计划;以突出应用性、实践性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建立以职业或岗位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从现在起,省级部门组织人员开发职业教育教学文件,到2007年底,开发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指导方案20个,高水平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100个;组织编写与老工业基地振兴紧密相关的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现代服务业等具有辽宁特色的地方教材100种。这些方案和教材要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体现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全省高职院校争取主持国家级教学研究项目10项以上,省级项目100项以上,中职学校开展省级教学研究100项以上。
改革教学模式,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十五”期间继续推广“双元制”等教学模式。各校根据自身条件选择“模块式”、“双元制”、CBE等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各地区各级各类职业院校要根据需求积极开展“订单教育”和“订单培训”,尤其是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开展装备制造、信息、石油化工、钢铁等产业的订单教育或培训。要因材施教,采用目标教学法、模拟实验室法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独立思维。
——改革教学制度,逐步建立以人为本的制度体系。实行灵活的学制和学习方式,推行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到2007年,在部分重点院校实施学分制等弹性学制。各类职业院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因材施教,开展分层次教学。改革考试方法,采取多种考核形式,建立以能力考核为主、常规考试与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试制度,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开展社会评估,构建职业教育的社会人才评价体系,提高教育质量。到2007年各项评估活动主要由社会中介机构来进行。
——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组织机构,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进程。2004年建立职业教育教学委员会,隶属辽宁省职业教育学会,设若干个专业指导委员会,若干个课程、学科的教学研究组织;到“十五”末期,完善省、市级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机构;各级各类职业院校成立教研机构。到2007年末期,形成比较完善的全省教育教学研究机构服务网络体系,全面提升全省职业教育教学水平。
——为提高全省农村劳动者的素质,特别是提高农村初中毕业生的科学文化技术素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在未升入上级学校的农村初中毕业生中采取“3+1的形式开展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充分利用乡(镇)中学和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职业学校)的教育资源,对未升入上级学校的初中毕业生实行“不落地”教育或培训;利用县(市、郊区)职业教育中心的人才与智力优势,在乡(镇)中学举办职业教育教学(培训)班或在职教中心本部举办职业教育教学(培训)班。到2007年底,全省对未升入上一级学校学习的初中毕业生有计划地普遍开展职业教育或培训,其中经济发达教育基础好的县(市、郊区)开展系统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的数量,要达到未升入上一级学校毕业生的95%;经济欠发达,教育薄弱的县(市、郊区)要达到85%。使其在就业前掌握一、两项农村实用技术和进城就业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