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在我市电子政务平台上构建文档一体化管理系统,建立各种载体档案和相关电子档案同步的接收平台;
5.在我市电子政务外网及“中国重庆”门户网站的统一平台下进行“三网一库”(内部局域网、行业广域网、社会公众网、档案数据库)建设,基本建成重庆市数字档案馆。
二、工作任务
(一)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1.全面推进运用计算机管理档案工作,逐步提高各级各类档案馆(室)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水平。到2007年,全市应用计算机管理档案的普及率,市级机关档案部门及区县(自治县、市)档案局(馆)达到100%,区县(自治县、市)机关档案部门达到90%,市属企事业单位档案部门达到100%。
2.加快区县(自治县、市)档案局(馆)内部局域网建设。到2005年,主城九区和万州、涪陵、黔江、璧山等区县档案局(馆)建立局域网;到2007年,所有区县(自治县、市)档案局(馆)建立局域网,并按重庆市电子政务的要求,进行相应的网络联通。
3.各级档案部门在新建、改建、扩建档案库房的同时,要充分考虑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纳入馆库建设的规划设计。积极争取和创造条件,大力推进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二)档案信息资源建设
按照渝委办发〔2003〕19号文件的统一部署,配合全市电子政务工程,全力建设一批有特色的档案信息资源库,开发和利用好各种档案信息资源,实现网络互连互通,资源共享,提高政府的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
1.目录中心建设
(1)加快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提高档案检索利用服务质量。到2005年,主城区及有条件的区县(自治县、市)档案馆重要全宗档案基本实现文件级目录机检。到2007年,所有区县(自治县、市)档案馆基本实现馆藏档案文件级目录机检。
(2)建立规范的档案移交程序。从2004年起,全市各单位向同级档案馆移交档案时,同时移交市档案局统一要求的机读目录。
(3)建立重庆市档案资料目录中心。2004年,重庆市民国档案目录中心开始运行。2005年,革命历史档案资料目录中心投入使用。加大馆藏建国后档案文件级目录数据库的建设力度,到2007年,完成市馆藏重要档案目录数据的录入。档案目录数据库总量达1000万条,基本建成建国后档案目录中心。
(4)积极争取国家档案局及相关部委支持,建立重庆库区三峡工程移民档案目录中心。
(5)各区县(自治县、市)档案馆建立区域性档案文献机读目录中心和各种形式的现行文件利用中心,逐步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