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加大农村牧区劳务输出力度。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是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各地要加强劳务输出管理体系建设,尽快形成运转高效的劳务输出组织服务网络。旗县人民政府要加强组织协调工作,形成教育部门抓职业培训、农牧业部门抓培训对象、劳动保障部门抓市场信息,各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苏木乡镇和嘎查材都要有专人负责劳务输出工作。旗县要组织专门力量对劳动力资源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摸底,分类建档立卡,建立准确、详实的劳动力资源储备库。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搜集筛选用工信息,加强与重点城市、重点用工地区的信息沟通,为外出务工者提供准确、便捷、有效的劳务信息服务。加强劳务输出的跟踪服务,积极为外出务工人及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解除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牧民增收条件
1.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生态保护与建设是我区最大的基础建设。在生态建设克坚持保护与建设相结合,以保护为主的方针。坚持封飞造、草灌乔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保护天然林与适当开发人工林相结合,认真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沽理、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体系四期建设和水土保持等重点工程,围栏封育,围封禁牧,政策到户,把生态建设与当地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变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与农牧民增收结合起来,兼顾生态、生产、生活需要,做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2005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8.5%,初步遏制生态恶化的趋势;2007一年森林覆盖率达到19%,生态状况进一步好转;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2.加强农牧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我区资源性缺水与工程性缺水并存,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利建设一定要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的方针,做好“三水”文章。一是蓄住天上水。因地制宜,搞好集雨工程建设,积极实施人工增雨,提高雨水的利用率。到2010年,力争发展集雨灌溉面积250万亩。二是用好地表水。在继续加强黄河、嫩江、辽河等大江大河的堤防工程建设。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同时,抓好现有地表水灌溉区的挖潜配套,搞好在建的尼尔基、绰勒、前窑子、哈拉沁、美岱、杨斌山、乌兰木伦等大中型水利骨干不程尽相应的灌区配套工程建设;力争早日开工建设毕拉河、三座店、红杏、海勃湾、文得报等水利枢纽工程。到2010年,通过开发利用和挖潜配套,地表水新增灌溉面积900万亩。三是合理开发地下水。根据当地的水资源条件,做到有计划地科学开发,防止过度开采。到2010年,通过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利用,力争新增灌溉面积800万亩。同时,突出发展节水灌溉,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加大对现有大中小型灌区的节水改造。新发展的灌溉面积必须全部采取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到2010年,全区节水灌溉面积达到4000万亩。进一步加强牧区和山丘区水利基本建设,积极发展灌溉饲草料基地,搞好人畜饮水和淤地坝工程建设。加强水资源的统一调度和管理,科学配置工业、城镇和农牧业用水,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城乡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到2005年全区农田和饲草料基地灌溉面积达到4000万亩,2007年达到4400万亩,2010年达到5000万亩。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