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党委、政府关于加快农村
牧区经济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意见
(内党发[2003]23号 2003年12月24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多地关注农村牧区,关心农牧民,支持农牧业,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是当前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快推进我区农村牧区小康建设,解决好“三农三枚”问题,最根本的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核心是大幅度增加农牧民收入。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从全面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深刻认识解决好“三农三牧”问题的重要性、艰巨性,增强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下更大循气力做好农牧民增收工作。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自治区第七次党代会精神,大力发展农村牧区先进生产力,繁荣农村牧区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提出如下意见。
一、认真分析形势,把握发展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在农村牧区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牧区生产力,农村牧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基础设施和农牧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牧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牧区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但是,农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来,由于结构性矛盾突出,加之连续几年大旱,使我区农牧民增收缓慢,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拉大。我区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一是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全区农田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30.5%,牧区饲草料基地灌溉面积仅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0.4%,农村牧区基础设施薄弱,特别是十年九旱、灾害频繁,大灾大减产,小灾小减产,农牧业生产低而不稳,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二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农畜产品加工业滞后。一产业结构中,畜牧业比重过小,仅占第一产业的37.6%;农畜产品结构中,大路产品多,优质、专用、特色产品少,效益不高;农畜产品加工业滞后,全区农畜产品加工比率只有33.9%,严重制约着农牧民增收。三是生产经营粗放,劳动生产率低。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缓慢,装备水平低,生产手段落后,经营粗放,靠天养畜,广种薄收,效率低下,与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现代生产经营方式差距较大。
2002年,全区农村牧区劳动力人均第一产业增加值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40元。四是农牧民就业结构单一,增收渠道狭窄。我区农牧民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不到20%,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个百分点;农牧民纯收入的84%来源于第一产业,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8个百分点;农牧民文化水平、专业技能、市场意识等,也制约着农牧民的就业和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