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突出重点,加大投资力度。实施大企业、大项目战略,造就一批牵动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形成一批销售收入超200亿元、100亿元、50亿元的行业重点支撑企业群体,促进行业升级,提升产业层次。按照建成一批、开工一批、论证一批、调研一批的工作步骤,推进系统改造,保持连续不断的投资势头。
实施“小巨人”战略,培育一批铺天盖地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群。省本级以扶持100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重点,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培育一批生产专业化、经营精细化、产品特色化、技术高新化,在国内有影响力,在省内有地位,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有持续发展后劲的“小巨人”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群体,形成与大企业、大集团分工协作、专业互补的产业体系。
(二)采取经济性措施,推动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要求企业足额提取企业技术开发费用,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开发费占企业销售额的比例达到5%以上,技术中心企业达到3%以上,一般企业1.5%以上。鼓励企业加速折旧,重点企业的固定资产可按照7—10年的年限折旧,并依此考核其年度投资目标。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省、市、县科技三项费用占同级财政支出的比例应逐年增加,科技三项费用的增长应高于同期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办好投资类企业,将有限的政府投资通过法人化管理和股份化经营,引导社会资金进行技术改造。
(三)进一步强化规划引导,做好项目储备。引导企业增强战略管理意识,进一步明确70户重要骨干企业和100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编制、修改、完善企业发展规划,提出技术创新及系统改造方案,筛选出一批产业链条长、辐射面广、牵动性大的重大项目。在注重工艺改造提升的同时,引导优势企业改进服务手段和方式,在延伸和争取市场份额上下功夫;高度重视安全、节能和环保。抓好一批行业共性和关键性重大技术专题的研究开发,推进产业化,继续围绕纳米技术、中药现代化和新医药、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技术、精细化工、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农副产品深加工、重大技术装备创新研制等重点专题,组织一批技术创新项目,形成一批具备产业化条件的重大项目。
(四)实行新项目新机制,实现多元化投资。坚持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与资产重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结合,构架新的项目载体,形成项目载体的多元股权结构。通过推荐企业上市、吸收其他法人入股、内部经营者和职工持股、债转股等多种形式,推动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自主经营、自担风险。全面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和项目管理合同制,规范投资行为。突出利用外资嫁接改造,特别是与国际大公司的合资合作、重组改造。把引进技术、管理和运行机制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重点,推进企业提升技术、管理、营销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支持发展民营经济,坚持有进有退,推动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积极吸引省内外民间资本,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来皖进行资产重组,承接国际和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壮大我省加工业的基础和实力。
(五)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继续加大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政策引导与资金扶持,以70户重要骨干企业和100户“专、精、特、新”企业为重点,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鼓励企业运用信息化手段不断提高设计、研发和制造能力以及管理和决策水平。引导企业运用信息系统集成技术改造提升成套设备和组合加工设备的集成化水平;用信息控制技术和电子信息产品改造提升钢铁、化工等大型连续加工工业的过程控制水平;用嵌入式软件技术提升消费品、工业品的智能化水平;用信息网络技术改造提升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用电子商务技术改造企业物流系统和采购销售体系。实现企业内外部资源有效整合和协调运作,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