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建立用工单位劳动力需求信息网。一方面,通过与省、市劳务市场信息网联网,及时发布用工信息。另一方面,由市、镇劳动社保部门抽调专人赴新塘、荔城、永和、沙埔等工业较发达的镇(街)及广州、东莞、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与当地的劳动部门、职业中介机构、工厂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建立就业用工信息基地,为广大农民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减少农民外出就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至今共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劳务输出基地36个,联系站点43个,发布了45000多条用工信息,直接推介17800多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三是建立乡情带动就业信息网。各镇(街) 以外出务工人员为纽带,鼓励发展乡情“群带关系”,通过村帮村、邻帮邻、兄妹帮亲人、精英带后进、大老板带小老板、小老板带亲戚朋友,以“群带关系”促进更多的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构筑起一张联系紧密的乡情带动就业信息网。比如,小楼镇85%的农村富余人员都是被当地的打工“精英”带出去务工经商的。该镇黄村村民张炳新外出经营汽车配件致富后,带出务工就业的村民多达100余人,这100多人中不到几年又有10多人成为小老板,每个小老板又带出去近20人。目前,小楼镇不但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出路畅通的镇,而且成为“老板的摇篮”,孕育了一批又一批的大小老板。
五、开展教育培训,提高就业技能
增城市在实践中发现,不少农民进城务工的稳定性不强,进城务工一段时间后又回流到村里,重新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究其原因,主要是有些农民文化水平低、无一技之长,找不到好工种、收入低,无法或不愿在城里扎根。为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回流问题,真正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去,为农村城市化创造条件,该市“对症下药”,大力开展教育培训,帮助农民掌握一技之长,提高他们进城就业的竞争力。
首先,抓好品德教育,树立增城农民工的形象和劳务品牌。“要做工,先做人”。通过举办各种教育培训班,教育农民首先要做一个文明的增城人,无论走到哪里都要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爱岗敬业,不怕吃苦,甘于吃亏,勇于克难,乐于奉献,以良好的人品人格立足社会。据反映,经过培训教育的增城农民工,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认同,为更多的农民外出就业创造了良好条件。
其次,抓好技能培训,提高增城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增城市认识到,本市农民身处广州地区,生活条件相对优越,要把他们引导出去,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瞄准市场需求,突出培训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使他们能找到好工种、好岗位,有较高的收入。过去两年,该市共举办电工、焊工、钳工、车工、厨师、美容美发师等17个工种的技能培训班,培训劳动力15000多人,其中57%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70%以上走上了新的就业岗位,成为厨师、美容师、修理师等“师级”员工,既找到了好工种,又提高了收入,大多能在城里稳定就业,回流现象明显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