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机场人工消雾服务系统。省级选择重点机场,布设雾的监测装置,研制消雾催化技术及消雾预警决策指挥技术系统,开展固定机场人工消雾服务。
(三)建立管理体系
1.健全省、市、县人工影响天气组织管理机构。省级配备15—20名、市级配备2—3名、县级配备1—2名管理和技术人员,县级还要配备固定作业人员,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和科研队伍及一定规模、相对稳定、训练有素的专业化作业队伍。
2.依法规范化管理。各级管理机构根据《
河南省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和承担的任务,制订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机制和考评办法,使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3.加强装备供应管理。按照国务院气象主管部门的要求,加强对作业装备采购、运输、储存和使用的管理,形成可靠的装备供应管理体系。
4.强化安全管理。实行安全责任制,建立作业事故处理预案,形成安全有效的作业机制。
5.实现信息化管理。依托兴农宽带网,建立省、市、县、乡固定炮点四级人工影响天气综合业务信息管理系统。
(四)工程建设
1.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工程。根据《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配合《河南省地下水保护行动计划》、《绿色中原建设规划》(豫政办[2003]88号)的实施,省级联合水利、林业、农业部门,选择城区、农区和生态功能区,分别建立人工增雨试验示范基地,配备相应的设施,研究不同下垫面和不同云系条件下局部增雨和定点落区作业技术方法,建立相应的人工增雨作业决策指挥技术系统,开展空中水资源开发利用服务。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编制全省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项目。
2.指挥中心和固定炮点建设。省、市、县建立由计算机群、大屏幕显示指挥平台等组成的作业指挥中心,省、市建立省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到各市指挥中心的作业联防电视会商系统,县级建立固定炮点和相应的雨量观测站。
3.新郑机场作业基地建设。指挥室配置微机、GPS飞机定位接收终端;建立和内场指挥中心实时畅通的语音、数据传输系统;改善现有催化剂配制和存放库房条件。
(四)科学研究
加大科研经费投入,联合有关部门、高校及科研单位,开展对河南省不同季节云系概念模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决策指挥技术系统,新一代天气雷达在人工影响天气中的应用,不同作业工具催化技术,以及人工增雨、消雹效果检验方法等方面的研究,为提高作业效益和拓宽服务领域提供科学技术保证。
四、投资估算和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