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发展目标
依托气象部门业务现代化建设和基础业务,在省、市、县形成飞机、高炮、新型火箭等多手段相结合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技术体系,建立消雹、生态环境改善、机场消雾、缓解水资源短缺的人工影响天气服务体系,健全人工影响天气组织管理体系,增租一架具有探测功能的作业飞机,并将地面作业火力网可控制面积由全省总面积的 40%扩大至60%。到2010年,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科研、装备、作业水平达到同期国内领先水平。
三、主要任务
(一)建立业务技术体系
1.建立监测系统。在气象部门现有局地警戒雷达、常规气象站网、闪电定位仪、GPS定位仪、地面气象卫星云图接受处理系统以及正在建设中的新一代天气雷达和自动气象站的基础上,省级布设5—6部微波辐射仪,购置一套PMS云粒子探测系统,作业期间增租一架具有探测功能的作业飞机;市级增加6部闪电定位仪;县级把雨量站点合理布设到乡,形成多尺度、多要素的人工影响天气立体监测网络系统。
2.建立通信系统。省级升级飞机GPS定位系统和空、地无线语音、数据实时传输系统,建立省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空军航管中心和机场地面指挥室的宽带网以及到机场地面指挥室的无线传输系统:市级建立市、县业务宽带网;县级建立指挥中心和固定炮点的无线传输系统。
3.建立催化作业系统。省级研制致冷型液氮及其他新型催化装置,实现多种催化方式在同一架飞机上的集成应用,扩大作业云的选择范围;根据地面作业效果和扩大作业覆盖面积的实际需求,县级要逐步发展火箭作业,淘汰高炮作业,并新增200门火箭,使每县平均达到6—7门,每门火箭配备一部车载式GPS定位仪,提高作业能力。
4.建立决策、指挥和评估系统。省级完善具有作业天气预警、作业方案决策、作业动态监控指挥功能的飞机人工增雨作业技术系统;研制完善作业天气预警、作业空域申报和作业监控一体化的全省火箭、高炮作业技术系统;研制飞机和高炮、火箭作业效益评估系统。市级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技术系统依托省级业务技术系统,开发监测预警作业天气、决策最佳作业方案和实时指挥技术系统。县级依托省、市两级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系统功能,开发具有作业天气识别、作业申请和作业信息收集等功能的业务技术系统。
(二)专项服务体系
1.建立人工消雹服务系统。在冰雹濒发区和主要移动路径,省、市联合组建科学的消雹火力网,加强冰雹天气的监测,建立冰雹预警、消雹决策和作业指挥技术系统,开展跨地域人工消雹减灾作业服务。
2.建立林区生态环境改善型人工增雨服务系统。省级选择典型林区,省、市联合建立试验示范基地,布设林区生态监测点、高炮和火箭作业点,配置车载雷达、气象卫星接受处理系统及通信设施,建立具有作业需求预警、作业天气预报、作业云系识别和作业决策指挥功能的林区人工增雨技术系统,开展林区生态环境改善和防火型人工增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