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育经费不足,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差。调研中发现边境县中小学生都存在“三包”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按现行的“三包”规定,每个小学生每天只有2元钱的生活费用,按边境地区的物价和现有的“三包”经费,小学生的生活水平较低、质量较差。10岁左右的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如果营养跟不上,身体就难以长好,学习成绩也就难以提高。边境县又是我与达赖集团争夺青少年的前沿阵地,80年代以来,仅聂拉木县送往境外上学的子女有319人,这些情况对于边境县持续发展和边境地区的局势稳定都有直接影响,同时,边境县的多数乡镇卫生机构的建筑多数是早期的土木结构,设施简陋,房屋年久失修。同时,都严重地存在着缺医少药、缺医疗器材等问题。目前大多乡镇卫生所只有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无X光机、B超等医疗必需设备。上察隅镇卫生所的住院部仅有两张木板床,其它一无所有。
(四)人才缺乏,观念陈旧。大部分边境县主要领导目前由援藏干部担任。援藏干部的到来对改善当地干部结构、调整、活跃思维和增资、融资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基层乡镇在干部引进上缺乏吸引人、留住人的政策,很难吸收一批新鲜的血液,基本上都是由当地干部担任,这些干部文化水平较低,专业技能差,知识结构单一,工作中多凭经验,在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很难有新的思路、新的举措、新的办法。专业技术干部更是寥寥无几。特别是门巴、珞巴族等区内人口较少民族干部,出现青黄不接的状况,县、处级以上干部更是少之又少。尽管边境地区地处偏远,信息闭塞,但仍然有其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有的地方在矿产、森林资源的方面比腹心地区有优势,之所以经济差距大,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的意识不够,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根本认识不到自己的优势,仅局限于“种地打粮为吃饭”、“小富即安”的传统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里面。有的乡镇干部只局限于完成日常的例行工作,在发展经济上眼界不开阔,缺乏胆量,商品意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缺乏,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本领不强。有些边境县少数民族群众生活习惯落后,如珞巴族群众在遇到红白喜事时大吃大喝,有时要吃掉10多头牛,欠下一身债,造成终生贫穷。
(五)边民的生活水平低。错那县目前仍有70%左右的农牧民群众还没有摆脱贫困的困扰,农牧民群众的人均占有粮食、酥油、肉食及个人存款仍远远低于全区的平均水平。2002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178元,比2001年增加154元,增长15%;人均占有粮食634斤。定结县农牧民生活贫困,人均纯收入仅有1316.81元。目前,隆子县6个边境乡有213户、968人的贫困户住在852间危房内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