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快工业结构调整
坚持用市场经济的手段优化资源配置,从观念更新、机制转换、结构调整入手,加快发展低消耗、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企业和产业,淘汰和限制高能耗、高投入、低产出、重污染的企业和产业。以节能降耗、减少污染物排放为重点,淘汰严重污染、浪费资源、不能稳定达标的企业;加快发展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及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加快轻工、纺织、化工、机械、建材、冶金六大产业的改造提升,发展汽车制造、船舶制造等行业,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重点解决造纸、酿造、电力、建材等行业的结构性污染问题;优化调整工业布局,实现资源、能源、信息的集成与共享;搞好上下游产品的配套,不断延伸优化产品、产业链;提高区域经济运行质量,促进资源开发型城市的生态恢复和老工业区的改造;实现污染物的源削减,降低污染负荷,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传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以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为契机,以铁路、高速公路、海运网络为基础,以现有的优势产业和优势资源为主干,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工业园、科技开发园、现代物流集散中心等功能园区,形成特色生态经济区。
(2)开展资源综合利用
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共伴生矿和工业“三废”综合利用为重点领域,以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为支撑,全面提升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加强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回收率,发展资源精深加工技术和工业固体废物、废水综合利用技术。
以废旧物资的回收和集中加工处理为主体,建立服务功能齐全的回收网络,为工业生产提供再生资源。建立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系统、生活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系统,加强废电池、废家电、废微机等电子产品的回收和无害化处理。
(3)发展壮大环保产业
按照立足山东、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发展思路,加快发展环保产业。一是研究开发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和产品;推广应用一批先进、成熟的技术和产品;巩固和提高一批具有一定优势、国内市场需求量大的环保技术和产品。二是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环保骨干企业和大型环保产业集团,增强环保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三是建设环保产业园。通过园区的建设,整合现有环保产业资源,引导中小型环保企业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进行资产重组,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逐步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的联合,发挥优势互补,扩大产业规模,提高经济效益,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四是引导环保服务业的发展,加快推行环保设施运营的市场化、社会化、企业化和专业化。
(4)发展循环型企业、工业园区
以煤炭、建材、电力、轻工、化工、冶金6个行业的资源依赖型企业和现代制造企业为重点,合理设计产品链,推行生态设计和产品生命周期评价,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和I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采用清洁工艺和技术,降低产品能耗、物耗和水耗,实现园区内部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创建一批废水、固体废物“零排放”企业;通过能源、水的梯级利用和废物的循环利用,形成工业生态链网。
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根据不同产业结构和地区特点,依据工业生态学原理规划设计新建工业园区,调整改造已建工业园区。合理规划和改造园区内资源流、能源流、信息流和基础设施,研究和建立入园企业的链接关系,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形成企业共生和代谢的生态网络,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和循环经济型工业园区,并逐步建设循环经济型社会。
2.生态型农林牧渔业
(1)生态农业
通过治理和改造,解决全省耕地退化、沙化、盐渍化、水土流失、面源污染等问题,建设以生态农业、观光农业、节水农业为主体的农业生态系统,确保农业资源得到高效利用与有效保护。全面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农业良性循环和资源高效利用。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和安全食品生产,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积极倡导使用生物农药和有机肥料,建立健全农产品标准质量检测认证体系,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在发展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利用高新技术,进一步搞好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大幅度提高其附加值。实施农业生态循环示范项目,建成一批生态农业市。
重点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牧—沼—果”结合、物质多层次循环利用的“丘陵山地综合开发”、“庭院生态经济综合利用”、“秸秆、农膜等农业废物综合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等生态农业开发模式。大力发展农林复合型生态农业模式。
(2)生态林业
推进林业产业化经营,走优质、高产、高效生态林业经营之路。大力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名优经济林、木本药材、花卉业、森林旅游业等重点林业产业区和产业带,培植发展木材加工业、经济林产品贮藏与加工业,逐步形成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林产品基地为依托,资源培育、加工利用和市场开拓相衔接的生态林业经济体系,拓展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发展林业“绿色银行”。
(3)生态畜牧业
根据生态环境系统的承载能力,发展食草型、节粮型畜牧业,适度发展规模饲养,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实现种养业良性循环。积极发展牧草和饲料作物种植,建设黄河三角洲优质畜产品和牧草生产出口基地,实现草畜同步发展。加快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采取有力措施,治理畜禽养殖造成的环境污染。加强疫病防治体系建设,完善动物疫情诊断监测系统,建立山东省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加大品种改良推广的力度,积极实施产业化经营,完善生产加工销售体系,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和畜牧业总体素质,提高畜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4)生态渔业
采用工程和生物技术,有计划地培育和保护近海渔业资源,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减轻海水养殖污染。重点加强对海水养殖的布局调整,养殖密度的控制,饲料类型的选择,饵料投放比例与管理。大中型水库养殖要遵循生态规律,以生态养殖为主,实现精养高产,重点发展名优珍稀品种养殖。加强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体系建设,重点强化对主要病害的监测预报和防治技术的研究应用。依法加强海洋国土渔业资源和水域的综合管理,实现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生态友好型服务业
(1)现代物流、商贸和餐饮业
优化物流结构。依托大城市的地理优势,促进大型物流企业和行业的发展,重视发展中小城市的物流产业,依托小城镇建设,完善省内物流网络,加强对省际、国外的服务与辐射。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现代商贸、餐饮、娱乐业的发展,推进餐饮娱乐业废物资源化利用,建立大型回收业、租赁业,控制过度包装。实现资源、能源节约,促进废物资源化。
(2)生产生活服务业
通过发展生产生活服务业,促进相关行业内部、行业间直至一、二、三产业间循环经济模式的建立与发展。探索和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从产品的设计、生产、消费及最终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全过程控制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并将其融入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生产生活服务体系。
(3)生态旅游业
根据旅游区的生态环境容量,坚持旅游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着力建设和提升各大旅游区的生态品位。建立生态旅游管理机制与经营理念,把生态保护、生态文化、生态教育等融入旅游的各个环节,全力提升旅游业对生态意识培养的作用。开展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创建活动,在各旅游区推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清洁生产审核、生命周期评价和绿色开发与消费等活动,完善景观与生态保护宣传、环境保护标识、废物分类收集等设施。
(二)建设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
1.水资源
解决水资源短缺是建设生态省的首要任务。坚持开源节流与保护并重的方针,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胶东调水等“T”型调水大动脉为依托,加快构筑覆盖全省、布局合理的现代化水网体系。切实保护水资源,按照优先利用地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科学引用客水,鼓励使用中水、海水、劣质水的原则,优先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并提高供水水质,合理安排工业、农业、生态等用水需求,科学确定各类用水规模和时序,进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快低成本海水淡化工程,海岛、胶东半岛、鲁西北近海缺水区,积极采取海水淡化及电厂海水冷却等措施。在缺水地区建设雨水收集系统,积极利用洪水资源回灌补源,缩小地下水漏斗区面积,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实行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积极推行节水型农业,逐步实现农业用水零增长或负增长。加强计划用水和定额用水,把万元产值耗水量纳入工业经济考核指标体系,加大工业节水技术改造,培育节水型企业和工业废水“零”排放企业。搞好城市节水工作,积极推广节水型用水器具。建立分质供水体系,鼓励生产单位使用地表水和回用水,战略储备地下水,在严重漏斗区和海水入侵区划定地下水禁采区和限采区,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促进污水资源化,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
2.海洋资源
制定合理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发展规划,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扶持海洋生物化工、海洋药物、海洋功能食品、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开发等新兴海洋产业,积极发展海洋旅游业。
强化海域使用管理,全面推行海域有偿使用制度。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划,建立海洋生物特别保护区,保护海洋渔业资源。控制近海捕捞强度,严格新造近海拖网渔船和定置网作业管理;大力拓展远洋渔业,积极参与国际渔业合作,巩固和发展远洋渔业基地。加强协调和管理,合理开发深水岸线,优化港口布局,加快建设现代化港口群,大力发展海洋运输和临港工业。
3.矿产资源
严格实施《山东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建立全省范围内的矿产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科学开发利用模式,合理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控制资源开发总量,大幅度压减破坏生态环境、浪费资源的矿山数量。建立和完善综合开发利用机制,提高矿产资源集约化利用水平,逐步使煤矸石和尾矿等得到综合利用。研究开发新的资源利用技术,提高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效率。
4.生物资源
山东的生物资源具有种类丰富,蕴藏数量大、种类少的特点。除了海洋生物、牧草、中草药、农业种质等可以直接利用的资源外,其他生物资源的作用主要是生态服务。因而,必须改变传统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重点,开展人工种植、养殖和繁育,变野生为家养家种,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发利用遗传资源。保护当地种质,特别是农牧业种质资源。加强依赖自然资源的商业行为控制和管理,禁止猎捕所有受威胁物种。
5.土地资源
严格实施《山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采取有力措施,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加强土地整理、复垦,适度开发土地后备资源,实现全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加快土地市场体系建设,依法规范土地市场秩序,提高土地配置的市场化水平。
6.清洁能源
坚持节约与开发并重的方针,调整能源供应方式,建立全省范围内的能源供应网络,实现能源利用的最大化。改善能源多渠道供应网络,建设核能发电厂、煤制气发电项目,增加天然气供应量。大力开发利用清洁煤、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生物能、地热能等新型能源,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供应。推行节能新技术,减少各种消费过程的能源浪费,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三)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
1.森林生态系统
坚持三大效益兼顾、生态效益优先原则,大力保护、培育和发展森林生态体系。通过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平原绿化、绿色通道、城乡绿化一体化等重点林业工程,全面绿化山东。在鲁中南山区和胶东丘陵地区恢复和建设以乡土树种为主、种类多样、结构复杂、功能强大的天然和半天然森林植被,提高生态林的比例,发挥生态林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改善局部气候的功能。在平原地区和交通沿线发展速生经济林和景观林带的同时,运用生态造林方法,建设和营造物种多样、结构多样、类型多样、功能多样的生态林。加快沿路、沿河、沿湖、沿海、城区道路两侧绿化带和生态廊道建设,在城市周围、城市功能分区的交界处形成较大规模的绿化带。逐步形成平原绿化、山区绿化、城镇绿化、绿色通道相结合,乔、灌、草合理配置的生态林业格局。
2.湿地生态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