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鲁中南山地丘陵生态区
鲁中南山地丘陵生态区包括济南、淄博、枣庄、潍坊、济宁、泰安、莱芜、临沂的全部或部分区域。是全省地势最高的地区,水系较发达,气候为暖温带季风气候,植被类型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生物多样性也比较丰富。该区水热充足,地貌类型多样,已形成山东粮、油、干果、烤烟等生产基地,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本区的主导生态功能是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维持。主要生态问题一是森林植被稀少、涵养水源能力低、水土流失严重;二是局部地区超采地下水形成漏斗区,岩溶塌陷时有发生,济南南部山区的开发建设已影响到泉水补给,城市的生态保障系统受到威胁;三是环境污染严重,空气质量超标,小清河等河流变成排污河,垃圾围城现象普遍;四是煤炭等开采导致地面塌陷,开山采石造成的生态破坏,严重影响城市周围、交通沿线的自然景观。保护与发展的主要方向和任务是:大面积营造水土保持林,恢复天然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快自然保护区和河流源头功能保护区建设;提高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控制水土流失;坚决制止矿产资源的非法开采,加大对城市周围自然景观的管理和治理力度;严格限制石灰岩地区地下水的开采强度;加快治理环境污染;增强济南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以三孔、泉城、泰山、蒙山、沂山、鲁山为重点,加快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旅游区。
3.鲁西南平原湖泊生态区
鲁西南平原湖泊生态区位于黄河以南、运河和湖带以西,西南止于省界,包括济宁、泰安、菏泽的全部或部分区域。以平原和湖泊为特色,区内无天然森林植被,以人工林和农业植被为主。南四湖、东平湖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湖泊湿地,鱼类和鸟类多样性丰富。该区土层深厚、地势平坦、热量丰富、雨热同期,是全省的主要农牧业基地之一。煤炭资源丰富。蓄水调水、自然净化、鸟类多样性和渔业资源保护是本区的主导生态功能。主要生态问题一是湖区水资源不足,湖泊沼泽化和富营养化速度加快,生物多样性下降;二是流域生态防护林资源贫乏,湖库调蓄能力降低,湿地功能下降;三是水污染严重,对湖区和南水北调的水质影响大,面临水质安全和生态安全等潜在问题;四是采煤区地表塌陷严重并不断扩大。保护与发展的主要方向和任务是: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功能保护区,保护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性、完整性和自然性,保护珍稀、濒危鸟类和水禽的栖息地;加大湖区流域内水污染防治的力度,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南水北调的水质和生态安全,遏制沼泽化;加速采煤塌陷地的生态治理与重建;科学引用客水,发展节水农业;提倡建设生态林,适度发展名特优经济林,建设生态功能高的复合型农田林网;推动以水浒文化、运河、微山湖、曹州牡丹为重点的生态旅游业发展。
4.鲁北平原和黄河三角洲生态区
鲁北平原和黄河三角洲生态区北、西至省界,地貌上为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包括济南、淄博、东营、潍坊、德州、聊城、滨州的全部或部分区域。降水少,蒸发强,是全省大陆性最强的地区,土壤为潮土和盐化潮土,自然植被以盐生灌丛和草甸为主。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区位于区内,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湿地。土地资源丰富,是全省重要的粮棉基地,是保持山东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增加农业用地面积的重要后备资源区。以油气资源、天然卤水资源为主的矿产资源丰富,已形成了以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纺织、造纸、食品、化工为特色的工业生产体系。本区的主导生态功能是维持黄河三角洲天然湿地,防治土壤盐渍化、沙化和干旱。主要的生态问题一是气候干旱和水资源短缺;二是土壤盐渍化与沙化严重;三是超采深层地下水造成漏斗区不断扩大,引起部分区域的地面沉降;四是水污染严重。保护与发展的主要方向和任务是建设好黄河三角洲、莱州湾等湿地自然保护区;利用生物、土壤、工程等措施治理和改造盐渍土和沙化土壤;建设鲁西北防风固沙生态功能保护区;加大农田林网和农林间作建设,营造生态防护林、名优经济林和工业原料林;发展节水农业,发挥粮、棉优势;重点发展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石油天然气开采、石油化工等主导产业,综合发展其他产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滩涂与荒地开发,建设以粮、棉、牧、渔为特色的综合农业基地和以速生林为主的林纸一体化基地;在保护的前提下,依托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发展独具特色的湿地生态旅游业。
5.近海海域与岛屿生态区
近海海域与岛屿生态区包括渤海和黄海海域及其所属岛屿,涉及青岛、烟台等7个市,面积和山东的陆地面积相近。渤海平均水深25米,沿岸水浅。水温变化受北方大陆性气候影响较大。由于大陆河川大量的淡水注入,渤海海水中的盐度较低(30‰)。同时,大量陆源污染物的排放使渤海的污染相当严重。黄海海域面积大,海水深,岛屿多,除胶州湾附近外,其他海域水质相对较好。黄海的水温年变化小于渤海,海水的盐度也较低(32‰)。海岸带包括泥沙质和岩质岸段。由于陆上输入大量有机物质,近海海域与岛屿周围海域生物多样性和渔业资源比较丰富,近海渔业捕捞与养殖、航运、生态旅游是本区域的主要特色。本区是重要渔业水域,主导生态功能是海洋、海岸、海岛生态系统维持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与渔业资源保护。主要生态问题一是近海污染严重;二是捕捞过度,海洋渔业资源严重衰退;三是赤潮和鱼虾贝藻病害频发;四是海洋生物种类不断减少、养殖种质退化等。保护和发展的主要方向和任务是围绕“海上山东”建设和“碧海行动”计划的实施,加强海洋国土保护和海洋生态建设,尽快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好现有的海洋、海岛与海岸保护区,建立新的保护区;保护鱼虾类产卵场、索饵场和鱼虾贝藻类养殖场;严格执行休渔期和禁渔区制度,开展人工增殖,积极发展远洋捕捞;发展浅海滩涂优势产品养殖;巩固和发展海防林,搞好沿海防潮堤建设;充分发挥海洋、海岛和黄金海岸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及海滨度假旅游。
(二)重点保护区域
1.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
生态功能保护区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洪水调蓄、提供淡水、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山东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山东省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主要有以下几类。
河流源头和沿岸水源涵养生态功能保护区。主要包括鲁东和鲁中南诸河源头和沂沭河源头,具有涵养水源、拦截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调节局部气候、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功能。山东省淡水资源缺乏,保护好这类功能区,可以增加生态用水、提高淡水供应能力、保证区域生态安全。
重要湿地生态功能保护区。山东省湿地类型多样,有黄河三角洲湿地、河口海岸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以及水库、稻田湿地等,具有蓄水调水、净化、维持湿地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重要的湿地有黄河三角洲湿地、南四湖和东平湖湿地以及近海海岸湿地。
济南南部山区水源涵养和生态屏障生态功能保护区。这一区域具有涵养地下水源、调节济南气候的生态功能,对于维持泉城的特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该区无序的开发建设,影响了济南的泉水水源补给、淡水保障和环境质量。禁止南部山区的开发建设,营造水源涵养林和生态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建设沟道拦蓄工程,对于济南泉水的喷涌具有标本兼治的作用。
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所在区。山东半岛地区具有温暖湿润的海洋气候特点,生物多样性为全省之最,暖温带植被类型多样,物种丰富,有许多南方的种类,珍稀动植物分布集中,半岛南部被誉为北方的江南。鲁中南山区有保护良好的天然次生林,具有较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此外,在黄河三角洲、湖泊、海岸、海岛、近海海域都有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在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化石分布区、温泉等自然遗迹,要建立和增加不同类型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特别是国家级的保护区。
对以上重点区域,将根据具体情况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或自然保护区,并依据生态特点、保护现状、生态功能恢复的状况,以及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统筹规划,分部门和地区制定建设规划。
2.生态脆弱和退化区域
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和人类活动影响,部分区域的生态系统脆弱或者功能退化。加强对这类区域的生态恢复和整治是非常重要和迫切的,是生态省建设的长期任务。
山东半岛北部沿海海水入侵生态脆弱区域。半岛北部由于超采地下水,海咸水入侵范围大而严重。应通过控制地下水开采、发展节水农业、充分利用中水、大力利用海水和调引客水等途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水资源,遏制海水入侵。
黄河三角洲生态脆弱区域。黄河三角洲作为我国最年轻的河口湿地,具有原始的生态系统特征,但因成陆时间短,地下水矿化度高,土壤结构不完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不稳定,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该区域是农业、石油、盐化工、养殖业开发等生产活动活跃地区,对湿地生态系统干扰极大。对这一区域应进行科学规划,加强保护,合理开发。
鲁中南山区水土流失生态退化区域。全省的裸露荒山主要分布于鲁中南花岗岩和石灰岩山区,主要特征是植被退化、水土流失严重。运用生态学、林学、工程学等理论和方法,采用乡土植物种类和其他适宜种类,恢复森林和灌丛植被,是该地区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矿区地面塌陷和景观破坏生态退化区域。这类退化区主要包括鲁西南平原采煤塌陷区和鲁东丘陵、鲁中南山地开采建筑石材造成的山地景观破坏区。采煤塌陷区治理和恢复主要通过农业工程、湿地工程等措施;建筑石材开采区的恢复主要运用生态学和工程学方法恢复和重建植被。
沙化、盐渍化生态脆弱和退化区域。主要是鲁西北平原黄河故道和黄泛区。这一区域存在不同程度的沙化或盐渍化。应通过合理控制地下水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平原防风林网等措施,遏制和改善沙化、盐渍化土地。
鲁西北平原地下水漏斗区域。应采取发展节水农业、旱作农业、生态林业,限量开采深层地下水等主要措施,缩小漏斗区面积。
莱州湾和胶州湾生态退化区域。通过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加大污染防治力度、限制捕捞强度和时间等多种途径和措施,尽快恢复退化的生态功能。
3.半岛城市群
半岛城市群包括济南、青岛、淄博、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8个市,北靠京津冀经济区,南临长三角经济区,是山东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具有城市密集、人口密集、交通密集、企业密集、建筑密集等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面临着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不足、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制约的问题。加速半岛城市群的建设,对于提高山东的总体实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加快退化生态系统治理,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采取各种措施解决水资源制约的瓶颈。从生态评价、生态设计、生态建筑、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等方面入手,充分考虑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影响,特别重视胶济铁路沿线和三山岛到岚山海岸带的人工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搞好城市生态建设规划,指导半岛城市群和济南、青岛两大中心城市的建设,初步建成半岛生态城市群格局。
四、生态省建设的主要任务
围绕生态省建设的总体目标,根据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区域生态特点,着重建设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的生态经济体系、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体系、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安全体系、体现现代文明的生态文化体系等六大体系。
(一)建设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的生态经济体系
1.循环经济型工业
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和生态工业模式,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山东省循环经济型工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