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重点专项
围绕产业基地的培育和建设,选择我省优势科技资源,组织实施16个重点专项,促进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目标提供支撑。
1.制造业信息化。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加快制造业企业设计和管理数字化,提升制造业信息化水平。以重点城市制造业信息化推广应用为目标,辐射带动区域示范推广,切实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示范省”工程,抓好合肥、芜湖国家级制造业信息化重点示范城市建设,选择2—3个市作为省级应用试点示范城市,培育一批信息化建设示范企业。
2.计算机软件。以提升软件开发能力为中心,推动我省软件企业积极进行国际质量体系认证(ISO9000)和软件能力成熟模型(CMM)认证。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品化软件,力争形成1—2个国内著名的软件品牌。
3.微电子及光电子。以设计为龙头,以封装为重点,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在芯片设计方面,整合现有资源,在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建立“合肥集成电路设计园”。促进小型高亮度、高分辨率彩色显示器和太阳能电池板材料、超薄导电膜玻璃的产业化。建成年产40亿只集成电路引线框架生产线、年产4亿只集成电路封装生产线和年产50亿粒集成电路封装专用锡球生产线。
4.民用(军用)雷达。在为军用提供保障的同时,重点发展民用雷达产品。以中电集团第38研究所、四创电子股份公司为重点,扩大多普勒气象雷达、航管雷达生产规模。以三佳集团为重点,开发生产交通测速雷达、交通信息采集雷达等系列产品,保持产品在国内市场的主导地位。
5.电子政务及电子商务。支持适应电子信息安全及技术标准等关键软件开发,逐步建立政务信息化系统,推动电子政务的应用。支持适应电子商务的金融监管系统、认证和信用系统、支持和结算系统等关键软件开发;逐步建立现代物流配送系统,推动电子商务的应用。
6.智能交通。围绕安全、效益、畅通目标,构建与国家智能交通系统(ITS)体系框架相衔接的安徽省ITS框架,依托国家ITS中心安徽分中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我省的公路、水路、城市交通管理的模式和水平。立足应用,统一技术标准和规范,充分整合省内资源,挖掘运输潜力,搭建以畅通、安全为核心的综合服务平台,最大限度地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形成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和控制体系。
7.数字家电。以国家推进信息化、加速三网融合为契机,发展具有一定技术优势和产业化基础的网络终端产品,加速数字电视技术的研发,扩大家用电脑的生产能力,形成网络电话(IP可视电话)产业化能力,各类信息终端产品达到600万部左右的年生产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