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集中力量治理整顿陕北煤、油矿区,陕南的山阳、镇安、柞水、旬阳、勉县、略阳、宁强和秦岭北麓的凤县太白及小秦岭等矿区,取缔设施陈旧、技术落后、无治污能力的小企业、小选矿和影响生态环境的采石场;限制矿种开发规模,禁止开办小矿山;针对我省矿山多的特点,加快煤矸石等矿山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华山、太白山等自然风光旅游景区,特别是具有一定食宿规模的旅游景点,必须配套“三废”处理设施和专职保洁员,以保护好旅游景点生态环境。
(二十八)开发环保产业和加强环境监测
充分发挥我省科技优势,积极推进环境保护关键技术和工艺设备的研究开发,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及环境标志产品认证,促进国际绿色贸易。当前,重点抓好氟里昂替代物、无磷液体洗涤及专用助剂、无铅汽油添加剂、无公害农药等重大项目的开发。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的市场化运行体制改革,采取政策扶持、市场引导的激励机制,鼓励吸引社会投资主体建设、经营市镇基础设施,推进污水、垃圾处理的产业化。通过构筑面向市场的环保技术服务体系,使之成为一个新兴产业,促进我省的环境整治。
加快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尽快完成渭河、汉江等6条主要河流断面水质自动监测以及污染源自动监测站点建设,健全全省大气自动监测网,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加强环境执法能力建设和环境污染事故与放射性污染应急反应能力建设。
第八章 保障措施
实现本《纲要》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保证实践过程有序推进,必须通过行政、经济、科技、法律等手段,切实加强政府综合决策管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紧紧依靠科学技术支持,不断健全法规制度。
(二十九)加强政府综合决策管理
加强行政领导。各级政府都要认真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将本《纲要》所确定的有关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任务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继续坚持和认真落实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制度,逐级建立和完善严格的责任制,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保证本《纲要》在全省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都得到贯彻落实。
强化考核监督。结合公务员政绩考核和奖惩,各级政府要将可持续发展目标任务细化、实化,分解为年度目标落实给各个部门,并实行年度考核。要强化监督机制,实行上级对下级的监督、人民对政府的监督,并赋予资源环境管理部门履行监督检查的职责。要把实施本《纲要》的评估验收结果,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主要标准纳入记录,作为对他们提升、任免和经济奖惩的重要依据。
统一协调,科学决策。可持续发展工作涉及许多部门,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树立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在按工作职能分工负责的基础上,加强联系和配合,逐步建立统一协调机制;建立科学民主决策制度,各级政府及部门在决策重大问题和重大项目建设时,要组织跨学科、跨部门、跨行业的专家论证,做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评价,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制定有利于综合考核地区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将资源环境成本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中;通过广泛地公众参与和新闻监督,提高政府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水平。
(三十)增加各种有效投入
加大资金投入。各级政府在贯彻本《纲要》时,每年要从新增可用财力中拿出一定比例资金统筹安排,并可根据上年和当年特殊需要加大投入,以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导向作用,支持社会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可持续发展项目建设。要大力推行公益性建设项目企业化管理制度,认真实行招投标制,提高可持续发展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益。
积极寻求各种外部投入。建立开放型经济,加大资金和技术的引进力度。充分利用国内银行和国际金融组织、国外政府的优惠贷款建立环保基金,支持那些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先进适用技术的开发或服务。拿出一些市场前景广阔的环保设备制造、技术开发、重大环境工程、生态农业基地建设等项目,吸引外部资金投入。
充分运用政策和经济杠杆。国家已对环境保护、节能等可持续发展领域实施政策倾斜,我们要根据政策倾斜的目标指向,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治理谁收益,谁污染谁交税”的政策原则,引导要素资源的节约使用和合理配置。要利用税收调节经济的功能和价格调节供求方面的作用,引导各类利益主体节约水、土地、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加强与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争取国际资金与技术援助。积极吸收引进国际上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先进理念、先进经验、管理制度和科学技术,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合作及人员培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十一)发挥科学技术的支撑作用
建立科技创新体系。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强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科学研究体系、技术开发体系、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调动科技人员从事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研究,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积极性,把可持续发展建立在坚实的科研实力基础之上。
加快相关科技研发。在企业改制和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把加强企业管理与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结合起来,推行清洁生产,加快企业环境污染由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控制的根本转变。鼓励和支持企业采用高新技术,使用新型能源,走低能耗、低物耗、少排污的生产道路。组建一批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和协作,集中力量研究开发一批对可持续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提高可持续发展技术水平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