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

  (二十三)建设特种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物种多样性
  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特种生态环境,是陕西对全国的贡献。要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优先保护国家级重点野生动植物物种及生态关键种。以就地保护为主,迁地保护为辅,新建一批重点野生动植物繁育基地和种源基地。
  建立秦岭植物园、野生动植物监测中心站,强化保护行政管理职能,实施大熊猫、朱鹮、金丝猴、褐马鸡、兰科植物等拯救工程,规范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流通秩序;重点抓好太白山、牛背梁、长青、周至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中心的二期工程建设,尽快建设楼观台大熊猫抢救繁育基地和朱鹮异地抢救饲养中心。新建和扩建23个野生动植物、森林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使全省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33个,保护区面积达到1250万亩,约占国土总面积的5%。

第七章 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



  以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为主线,以水、城市空气环境功能区划为标准,以防治大中城市和重点区域环境污染为重点,依托高新技术,突出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强化执法监督,提高环境管理能力,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环境保护机制,促使我省城乡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改善,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保证。
  (二十四)“一河两江”为重点的流域治理
  全面开展以渭河和汉江、丹江为重点的流域综合整治。采取污染防治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工业治污与城市治污并举、源头控制与末端治理相配套,有重点地分步实施。渭河流域整治突出“节水、治污、调水、清淤”,汉江、丹江流域突出“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开展绿色产业基地建设。
  沿河沿江主要城市要下力气加大工业和城市污水治理力度,努力改善流经城市附近河流的水环境质量,扩展污水收集管网和垃圾收运服务范围,加快处理设施建设,力争到2010年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6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限期治理造纸、制药、矿产选冶等污染负荷重、危害大的企业,调整关闭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各类严重污染小企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废水循环利用,有效控制源头污染;制定流域污染物排放标准,实行总量控制,把污染物减少到最小量,争取在十年内渭河干流、汉江、丹江干流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的标准。
  进一步开展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为主的流域综合治理,全面完成黄土高原、长江上游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努力到2010年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50%,林草覆盖率达到70%,水源涵养能力和生态功能显著提高。
  加强防洪减灾工程建设。渭河重点实施河道疏浚、河堤加固、人造洪峰冲刷泥沙工程,汉江、丹江重点勘察治理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减少河道淤积,提高水体自净能力,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不受污染。
  (二十五)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
  着力抓好西安、宝鸡、咸阳、杨凌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铜川、渭南、延安创建国家环保重点城市工作,使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空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
  以治理烟尘、粉尘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为重点,加快燃料结构优化,大力发展天然气、液化气等清洁能源,扩大集中供气供热覆盖面,降低煤炭一次能源比重。能源使用大户要带头改造燃煤锅炉,使用清洁能源;火电工业要优化高效率的燃煤机组,完善消烟除尘和脱硫设施,关闭限额以下火电机组,加快粉煤灰的综合利用;水泥石灰类建材企业,要严格控制粉尘排放;西安、咸阳、宝鸡等大中城市要加强交通综合管理,强制采用先进技术,促进机动车尾气达标排放,有效控制氮氧化物和光化学烟雾污染,并逐步向小城市扩展。
  完善道路排水设施,加强道路养护管理,减少路面污泥滞留;加快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率,鼓励中水回用;加强市容整治,消除白色污染,实行垃圾分类管理,建设特种垃圾专用处理场,加强对医疗废物与危险废物的安全处置;建设园林城市,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实现人均绿地8平方米以上,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西安市的环境综合治理要率先向东部先进城市看齐。
  (二十六)农村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解决农产品污染问题,既是当务之急,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长期重要任务。要提高农业投入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尽快减轻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农用化学品对生态系统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危害,特别是要加快高效、低毒、少残留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的研究和开发应用,引导农民采用生物技术和物理措施、农业措施防治病虫害,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大力推进生态示范市、县、村的建设,发展无污染的农业生产基地,力争到2010年建设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000万亩,建立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1000万亩,并做好产品质量认证,通过全面实施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技术标准,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通过价格机制和市场调节手段,提高农民保护农产品质量的意识;堵住工业“三废”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危害,遏制农业生产自身引起的面源污染,进一步挖掘农业系统内部潜力,加强农业废物资源的循环利用,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农村新能源,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和农业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建立健全农业环境监测网络,搞好农业环境质量普查,进行农业环境质量动态管理,强化农业环境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加强政府对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管理和引导,制定有关政策和法规,做好农业面源污染的源头控制。
  (二十七)矿区和旅游资源开发区的环境整治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