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分工协作”的思路,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实现“三大区域四大基地”的协调发展。
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率先实现关中跨越式发展。关中地区的“一线两带”建设,要着力改善软硬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资本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和星火带聚集。重点抓好4个国家级开发区、3个省级开发区和一批产业园区建设。突出发展软件业,扩大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环保科技、新材料等优势产业规模,把“一线两带”建成我国西部地区最富活力的经济增长极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支撑区。
加速推进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陕北要充分利用煤炭、石油、天然气、岩盐等能源资源丰富和国家重点开发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化工工业。加快煤向电力的转化、煤电向载能工业品的转化、煤油气盐向化工产品的转化;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努力做到规划先行、科技先行,实现各大类产业的集群化和相互支撑配套;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加大环保监管力度,把陕北建成绿色生态化的能源化工基地。
加快陕南汉江梯级开发和绿色优势产业建设。充分发挥汉江及其支流的水系优势,实施梯级开发,形成发电、灌溉、养殖、供水、旅游等水资源综合利用的新格局。适时有序开发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建成一批采、选、冶、加相配套,经济效益好的矿产品加工业。发挥陕南气候和环境资源优势,建设以天然、珍稀、绿色为特色的产业经济体系。紧紧抓住全球天然药业兴起和国内中药现代化的历史机遇,整合中草药产业资源,将陕南中草药产业做大做强,使之成为面向国内外的一块药用植物种植及深加工基地,带动陕南经济全面振兴。
积极实施优果工程,推进渭北绿色果品基地建设。以抓好果品质量为突破口,建设好300万亩绿色果品出口基地,推广标准化种植,优化品种结构,提高优果率。支持龙头企业扩张规模,创建“陕西苹果”品牌,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搞好扶贫开发工作。把深化农村改革与发展县域经济结合起来,进一步消除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性、体制性障碍,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形成“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的既有专业化生产、又有相互分工协作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继续抓好扶贫攻坚工作,对陕南秦巴山地的深山区和高寒山区、陕北的白于山区和黄河沿岸土石山区以及秦岭北侧的山区部分,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劳务经济、移民搬迁等措施,保证贫困人口解决温饱问题,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接近全省平均水平,群众生活得到显著改善,向小康水平迈进。
(八)加快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加快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我省赢得市场竞争和加快发展的关键所在。
以科技和体制创新为动力,完善服务功能,加快西安、杨凌、宝鸡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发挥“一线两带”对全省经济的拉动作用。加紧用信息化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对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纺织、建材、有色金属、能源、化工等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提高它们的智能化水平,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形成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互动并进的新格局。
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机制创新,加强科研院所与企业的联合。鼓励、推动科研院所向开发性的企业转制。以自办、联办、改制、控股、参股、院所联合、所企联合等多种形式创办科技型企业。重视和支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引导企业加大从事科研开发和技术创新的力度,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成为科研开发的投入主体。建立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体系、科技开发优惠信贷和风险担保体系。增强科技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实施“柔性人才政策”,培育更为灵活的引才、用才、留才的机制。以储备和吸收大量优秀管理人才和科技开发人才,巩固陕西科技大省的地位。
(九)加快城镇化进程
实施城镇化战略是我省实现建设西部经济强省和“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必由之路。目前,我省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和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已经对加快城镇化形成了很强的推动力。未来的发展,必须遵循经济社会发展与城镇化相互促进的内在规律,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力争到201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45%以上,人口规模在5万人以上的城镇达到100个。
西安作为西部地区的特大城市,要进一步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建成以科技、旅游、商贸、金融为主导的外向型城市,率先成为西部经济强市,带动关中城市群的发展。宝鸡要积极创造条件,力争早日建成百万人口的大城市,成为陕甘毗邻地区的工业、商贸和金融中心。咸阳、渭南、延安、榆林、汉中、安康和杨凌等城市,要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上下功夫,努力建成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小城镇建设要以陇海沿线、汉江沿岸和西包、西康铁路沿线为重点,加快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较好的建制镇建设,使它们成为农村区域性教育、文化、信息和经济中心。
以体制和政策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完善城镇化推进机制。推进户籍和土地制度改革,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鼓励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拓宽城镇建设投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国外资金投入城镇建设。树立经营城市理念,盘活城镇资产,推行产业化经营。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严格执行《
城市规划法》。注重生态化、人性化建设和文化特色的保护,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避免城市化造成新的环境和生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