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综合利用和整治保护工作不断加强。主要江河得到初步治理,防洪能力明显提高,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目前的0.5提高到0.6,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60%;能源结构调整取得成效,电力、天然气和其他优质能源在终端能源结构中的比重逐步提高,能源节约出现重大突破;耕地资源基本实现与经济、人口发展需求相协调,各类建设用地得到集约高效利用;各类矿产资源开采秩序良好,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率大大提高,矿区生态恢复治理达到30%以上。
——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10年,设市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65%,气化率达到95%,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工业清洁生产水平有较大提高;渭河等主要河流断面基本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标准;乱砍滥伐、随意放牧现象得到遏制,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草2470万亩、荒山造林种草2460万亩,新增治理水土流失(含风沙化)面积4.9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44%,林草覆盖率达到65%,重点地区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农业面源污染基本得到治理,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5%以上。
——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得到明显加强。基本形成比较健全的可持续发展政策法规体系和跨部门的协调管理机制,政府科学决策和综合协调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共享和决策咨询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一些重大社会经济活动可持续发展评价、监测、评估机制基本建立健全,社会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和舆论监督的意识大幅度增强。
(五)基本原则
——持续发展,重视协调的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在推进经济发展中保护环境,在开发资源、改善环境中加快经济建设;统筹城乡建设,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科教进步,不断创新的原则。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和教育的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大力发展各类教育,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永续动力。
——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原则。按照轻重缓急,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集中人力、财力、物力,选择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实施突破,在获得实效和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全民参与,加大投入的原则。政府要加大投入,强化监管,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公共服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形成全民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强大合力。
第三章 经济发展
加快经济发展,是我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中心任务。要按照“在发展中推进调整,在调整中加快发展”的原则,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和加快科技进步,逐步构建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综合效益高的可持续发展国民经济体系。
(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继续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突出抓好高新技术、果业、畜牧、旅游、国防科技和能源化工六大特色产业。
按照“稳粮、优果、兴牧”的发展思路,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促进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发展道路。稳定、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优质粮种植比重,发展粮食精加工。以果业和畜牧业的产业化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生态型、安全型、效益型现代化农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推进农工贸的一体化进程。充分发挥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农业科技星火项目的示范、辐射功能,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普及,建立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提高我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调整工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形成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国有资产管理、运营、监管新体制。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与自动化、现代医药与生物工程、新材料、航天航空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使之成为我省的主要经济支撑点和增长点;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建筑材料、有色冶金等传统产业,推动产品升级换代;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和工艺手工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推行清洁生产、节能降耗,扩大资源再生利用范围,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工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整体水平。以信息化和人性化为方向改造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在全社会从业人员中的比重。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旅游资源,合理开发文物旅游,积极开发生态旅游,提高服务质量,使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立和完善物流运输网络体系,推行大型超市、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促进商品营销和物流配送的现代化;积极发展金融业,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来陕落户,把西安建成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发展以住宅为重点的房地产业,营造生态型的住宅区和设施现代化的商务区;促进会计、咨询、法律等中介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的发展,方便居民生活,促进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现代化的交通信息网络。继续抓好公路“米”字形主骨架和“一纵三横两环”次骨架建设,到2010年,形成以西安为中心,连接省内各市、辐射周边省(区)主要中心城市的高速公路主骨架;省内各市到县城之间达到二级以上公路。提高铁路干线通道的设施水平和运输能力,完善西安、安康、宝鸡、绥德等枢纽站工程,充分发挥“两纵五横四个枢纽”的铁路大动脉作用。进一步完善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设施功能,完成汉中和榆林两个机场的迁建扩建,改善延安、安康两个机场的设施,提高机场的进出港能力和服务设施水平。坚持高标准、前沿化,整合现有的信息网络,发展光交叉连接、密集波分复用、高速同步数字系列等先进技术,形成新一代高速宽带信息传输网络,加快建设“数字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