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审计方法上,实行常规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相结合,重点关注国家政策法规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宏观管理,完善规章制度。争取到2007年,省、市审计机关专项审计调查项目分别占整个项目的三分之一和五分之一左右。
——在组织形式上,实行本级审计机关为主与全省协调联动相结合,努力整合审计资源,合理调配审计力量,加强审计系统内部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整体优势。
(三)提高“三个水平”
——以创新为动力,进一步提高审计管理水平。根据有效实施审计监督的需要,加强和改进审计计划管理,增强计划的科学性。认真研究把握审计的客观规律,努力实现审计工作科学化。
——以质量为核心,进一步提高审计执法水平。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在规范审计行为、防范审计风险的基础上,加大审计查处力度,向社会公告审计结果,逐年增加审计结果公告数量,增加审计工作透明度。
——以效率为目标,进一步提高审计技术水平。认真研究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工作,加快审计信息化办公系统建设,积极探索计算机系统审计,推行计算机辅助审计,推广先进的审计方法,增加审计工作的科技含量。
(四)实现“三个突破”
——立足依法行政,在总结审计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力求在地方审计法规建设上有新的突破。根据
审计法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研究制定《安徽省审计监督条例》。
——立足安徽实际,紧密结合省情,力求在审计工作促进经济发展上有新的突破。围绕县域经济发展,认真总结农业审计特别是乡镇审计的成功经验,不断加以深化和完善,形成地方审计特色。
——立足自身发展,创建学习型机关,力求在改善审计队伍结构上有新的突破。争取到2007年,省、市审计机关熟悉审计业务,同时又了解和掌握工程技术、计算机、法律、经济管理等知识的人员分别占本级机关审计业务人员的三分之一和五分之一左右,有条件的地方比例可以更高一些。
二、主要任务
(一)财政审计。继续深化预算执行审计,实现由收支审计并重向以支出审计为主转变。在支出审计方面,由主要审计本级支出向审计本级与补助下级支出并重转变,促进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规范预算管理、构建公共财政框架体系。具体要做到:一是进一步加强本级预算执行审计,逐步将重要专项资金、重大投资项目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列入预算执行审计的范围。改进税收审计模式,促进从管理机制上解决税收流失和执法腐败问题。二是深化部门预算单位审计,一级预算单位一般三年轮审一遍;加强二三级单位的审计监控,力争经过三五年的努力,使本级部门预算管理走向规范,违法违规问题明显下降。三是积极探索,逐步建立部门决算(草案)审签制度。四是加强转移支付资金审计,促进建立科学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强对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收付等财政改革制度执行情况的审计监督,促进财政改革不断深化。五是加强社会保障等财政重点专项资金审计和审计调查,注重从制度和管理上发现、分析问题,促进国家重大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