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基地及重点项目:1、六大种植区分别以利川、巴东、郧西、郧县、竹山、房县、蕲春、通城、神农架、长阳等10个县市区为基地,各建设一个中药材良种选育快繁中心。2、在10个县市各建设1000亩GAP示范基地。3、扶持湖北百科皂素有限公司、武汉健民、八峰药化等企业开展产品宣传,扩大名牌效应。
主攻方向及发展目标:1、巩固名贵药材和地道药材生产基地,突出抓好黄姜产业。2、加强中药材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和地道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建设一批高标准、无公害和规范化的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3、到2007年,新发展中药材面积6万公顷,总面积达到14万公顷,产值达到50亿元,出口创汇800万美元。4、到2010年,通过药材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形成产值过百亿元的产业。
(七)牛奶。
产业优势:2002年我省奶类总产量达到11万吨,主要集中在武汉、宜昌两市,约占全省90%。目前,我省牛奶人均占有量仍比全国7千克的水平低l千克,市场潜力巨大。
区域布局:以武汉、宜昌、黄石和荆州4个城市为轴线,沿轴线连片开发,形成牛奶生产及加工基地。
产业基地及重点项目:1、以省畜禽育种中心为主体,建设奶牛育种中心,培育高产优质奶牛核心群。2、以武汉市海口奶业总公司为龙头,在武汉市东西湖区、咸安向阳湖、蕲春县建设2万头奶牛养殖小区,为武汉市牛奶加工企业提供奶源。3、以均瑶集团、娃哈哈集团为龙头,在夷陵、点军两区建设3万头奶牛养殖及配套加工基地。
主攻方向及发展目标:1、扶持年加工鲜奶10万吨、年销售牛奶产品产值3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3个。2、推行“学生奶计划”,扩大牛奶及其制品消费市场。3、至2007年,奶牛存栏6万头,头平年产奶量4500千克。4、到2010年,使我省人均牛奶消费量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八)板栗。
产业优势:我省非常适宜板栗的生长,目前全省共有板栗面积22万公顷,年产量12万吨,年产值4.8亿元,面积与产量均居全国第3位。
区域布局:1、鄂东片,包括罗田、红安、英山、麻城、大悟等5个县市。2、鄂北片,包括随州、钟祥、京山等县市。3、鄂西及鄂西北片,包括建始县、恩施市及十堰市全部。
重点基地及重点项目:1、鄂东片以罗田为基地,建设60公顷中心苗圃,为本片提供优质种苗。2、鄂北片以京山为基地,并建设70公顷中心苗圃,为本片提供优质种苗。3、以罗田板栗冷冻厂为龙头,建设板栗储藏加工基地,树立“罗田板栗”品牌。
主攻方向及发展目标:1、推广10个地方传统品种及3个外省引进的优良品种作为新造与低改品系,在基地建设中挑选当地表现良好的板栗品系,进行块状混交与早、中、晚熟品种搭配的种植格局,以提高抗风险能力,延长上市时间。2、组织技术攻关,解决板栗的储藏难题。3、到2007年,三大板栗片新造板栗林13万公顷,低产林改造10万公顷,板栗年产量37万吨,产值11亿元。4、到2010年,板栗年产量40万吨,产值13亿元。
(九)蚕茧。
产业优势:我省是全国桑蚕生产最适宜区之一,栽桑养蚕历史悠久,属全国蚕茧主产区。2002年,全省桑园面积2.5万公顷,蚕茧产量14500吨,种桑养蚕产值1.6亿元,出口创汇400万美元(含通过外省市口岸的出口)。全省现有6个蚕种场,年生产能力70万张,缫丝厂13个,年缫丝能力10万绪,丝织机7000多台,年织绸能力8000万米。基本形成了蚕种生产、栽桑、养蚕、收烘、缫丝、丝织、印染和服装等紧密相连的产业链。
区域布局:1、鄂东产区,包括英山、罗田、麻城等3个县市。2、鄂北产区,包括南漳、曾都等2个县区。3、鄂西南产区,远安、点军等2个县市区。
重点基地及重点项目:1、三大产区分别以英山、罗田、麻城、南漳、远安为基地。2、在武昌南湖建立湖北省蚕种质量检验检疫中心,负责全省各级蚕种质量的检验检疫监测,确保全省蚕种质量。3、新建湖北省桑蚕原种场,每年提供3万张规模的原种。4、建设英山、罗田、麻城、南漳、远安等5个桑树良种苗木繁育基地。每个基地建设10公顷母本园,为各产区老桑园更新改造和发展新桑园提供良种桑苗木。
主攻方向及发展目标:1、重点推广优质、高产、多丝量、抗逆性强的优良蚕种及优质、高产、抗病性强的优良桑树品种。2、强化省力化养蚕技术推广。3、到2007年,三大产区桑园面积发展到4万公顷,蚕茧产量2万吨,优质茧达到90%,蚕茧产值4亿元,产业链产值24亿元,出口创汇1500万美元。4、到2010年,通过提高丝绸加工水平,使产业链产值突破30亿元,出口创汇突破3000万美元。
四、主要政策措施
(一)建立专业化生产示范基地。
1、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农产品生产布局,扩大专业化生产规模。在规划布局范围内选择一批基础条件较好的基地,加快电力、水利、道路、机械作业等配套建设,形成专业化生产核心示范区,带动优势产品产业带的形成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