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攻方向及发展目标:1、引进适宜当地种植的弱、中筋小麦品种,在稳定小麦产量的前提下,确保品质实现中、弱筋化。2、在稳定现有面粉加工企业生产能力、提高加工档次的同时,大力发展饼干等糕点加工,保证弱筋小麦加工增值。3、通过优质化、专用化生产和产销衔接,到2007年,单位面积产量提高10%,效益提高20%。4、到2010年,力争省内小麦自给率提高到50%。
三、九种特色农产品基地
(一)家禽。
产业优势:我省发展优质禽的资源条件优越,家禽品种资源丰富,有江汉鸡、洪山鸡、荆江鸭、湖北红鸡、金水乌鸡等10多个品种。禽肉和禽蛋制品远销江、浙、广、深,深受消费者欢迎。
区域布局:1、襄汉公路沿线家禽产区,包括枣阳、曾都、广水、安陆、云梦、孝南、汉川等 7个县市区。2、江汉平原腹地水禽产区,包括赤壁、洪湖、监利、仙桃、潜江、江陵、沙洋、武穴、阳新等9个县市。
重点基地及重点项目:1、扩建湖北省种禽场。2、以随州正发畜牧公司为龙头,扩建“洪山三黄鸡”种鸡场,年生产5万套种鸡,带动当地1200个养鸡大户。3、以湖北神丹公司为龙头,在安陆建立水禽养殖和禽蛋加工基地,形成年加工3亿枚禽蛋的生产能力,树立“神丹”禽蛋品牌。4、以九珠实业为龙头,在仙桃建立水禽养殖和禽蛋加工基地,树立“九珠”品牌。5、以阳新番鸭育种中心为龙头,建设阳新番鸭养殖和加工基地,带动4万农户养殖阳新番鸭。
主攻方向及发展目标:1、巩固提高传统再制蛋加工,大力发展蛋品深加工;发展禽肉深加工,开发以禽肉、禽蛋为原料的营养保健产品。2、到2007年,禽类出笼8000万只,其中,优质禽6000万只,禽蛋产量30万吨。到2010年,建成全国最大的水禽养殖基地和禽蛋加工基地。
(二)食用菌。
产业优势;食用菌是我省传统出口创汇的优势产品。全省鲜菇产量32万吨,产值12.8亿元,出口创汇3400万美元,在全国名列第6位,其中香菇17万吨,在全国排名第4位,平菇9.8万吨,双孢蘑菇1.2万吨,金针菇1万吨,黑木耳3.2万吨。
区域布局:1、大洪山香菇种植区,包括曾都、京山、钟祥、东宝等4个县市区。2、鄂西北黑木耳种植区,包括远安、南漳、保康、谷城、房县等5个县。
重点基地及重点项目:1、香菇种植以曾都为重点基地,黑木耳以房县为重点基地。2、在曾都建立一个香菇菌种中心,在房县建立一个黑木耳菌种中心。3、扩建随州三里岗食用菌批发市场。
主攻方向及发展目标:1、革新栽培方式。减少椴木黑木耳、香菇栽培,发展袋料栽培,促进可持续发展;利用高山冷凉气候发展香菇的反季节栽培,满足常年供应。2、推广优质品种。大力发展双孢蘑菇、鸡腿菇、草菇、巴西蘑菇等草腐菌;发展香菇、黑木耳等木腐菌的同时,大力发展茶杏菇、杏孢菇、白灵菇等木腐菌。3、更新烘干、分级、包装工艺和设备,提高产品档次。4、到2007年,两大种植区鲜菌产量达到50万吨,产值20亿元,出口创汇1亿美元。5、到2010年,力争两大种植区鲜菌产量、产值、创汇额均翻一番。
(三)蜂产品。
产业优势:蜂产品是我省出口创汇过1000万美元的五大农产品之一,产品主要销往日本、欧盟和美国市场。我省蜜源丰富,蜂蜜产量居全国第3位,占总产量的10%。全世界90%的蜂蜜、王浆产于中国,蜂产品产业化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区域布局:1、大别山转地养蜂区,包括曾都、大悟、枣阳、安陆等4个县市区;2、秦巴山定地养蜂区,包括松滋、宜都、保康、房县、神农架等5个县市区。
重点基地及重点项目:1、转地养蜂以松滋市为基地,定地养蜂以保康为基地。2、建设省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完善全省蜂产品质量监测体系,使其检测技术达到国际国内一流水准。3、以扬子江蜂业公司为龙头,建设省蜜蜂良种繁育场,负责全省蜂种的引进和繁育、蜜蜂疫病的防治、养蜂技术的培训和指导服务。
主攻方向及发展目标:1、重点开发无公害成熟蜂蜜和高癸烯酸含量蜂王浆,提升蜂王浆、绿色蜂蜜和蜂花粉档次。2、提高蜂产品质量监控能力,使蜂蜜、蜂王浆质量达到欧盟标准,尽快打开欧盟市场。3、到2007年,蜂蜜产量9500吨,蜂王浆130吨,出口创汇1200万美元。4、到2010年,蜂蜜产量达到2.1万吨,蜂王浆产量达到480吨,出口创汇3600万美元。
(四)魔芋。
产业优势:魔芋是我省西部山区特色优势品种,种植面积已达47万亩,产量60万吨,产值5亿元,年加工鲜芋40万吨,精粉1万吨,加工产值6亿元。面积、产量在全国均居首位。
区域布局:1、鄂西南种植区,包括恩施、建始、咸丰、巴东、利川、鹤峰、五峰、长阳等8个县市。2、鄂西北种植区,包括竹山、竹溪2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