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条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同级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承担本辖区内预防接种的实施和技术指导,其主要职责是:
(一)制定本地区预防接种实施方案和预防性生物制品的需求计划;
(二)预防性生物制品的运输、贮存和分发;
(三)预防接种工作情况的监测管理;
(四)冷链系统的监测管理;
(五)向有健康需求的个体提供非计划免疫接种的预防性生物制品的咨询和接种服务;
(六)对预防接种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业务指导和职业道德教育;
(七)开展预防接种工作的健康教育和宣传;
(八)完成其他预防接种相关工作。
第十七条 预防接种服务机构应当按照国家和自治区预防接种的有关规定、技术规范开展预防接种工作,并接受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业务指导,其主要职责是:
(一)制定预防性生物制品的需求计划;
(二)建立健全人群预防接种卡、证档案;
(三)按规定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送预防接种统计资料;
(四)预防性生物制品的领取和保管;
(五)开展预防接种工作社区健康教育;
(六)向非计划免疫接种对象提供其他预防接种咨询与服务;
(七)完成其他预防接种相关工作。
第十八条 预防接种服务机构和从事预防接种服务工作的人员,必须获得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核发的《预防接种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和《预防接种技术服务资格证书》后,方可从事预防接种工作。
第十九条 从事预防接种服务工作的人员,在进行预防接种前应当以书面形式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所接种的预防性生物制品种类、适应症、禁忌症、可能发生的副反应及其注意事项。对有禁忌症者不得实施接种。
受种者及其监护人应当按照从事预防接种服务工作人员的要求,提供受种者健康状况和预防接种禁忌症情况。
第二十条 从事预防接种服务工作的人员,应当严格按照预防性生物制品的免疫程序、使用原则和技术规程,提供预防接种服务。
从事预防接种服务工作的人员在接种前,必须严格核对接种的预防性生物制品品种,检查外观质量。凡过期、变色、污染、发霉、有摇不散的凝块或异物、无标签和标签不清、安瓿有裂纹或冻结的液体疫苗,一律不得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