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甘肃段开发规划》的通知

  张掖市要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果蔬加工、瘦肉型猪肉加工、特色旅游业和现代流通业,进一步提高白酒质量,打造名优品牌,加快产业聚集,逐步形成煤炭—电力—有色金属一体化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张掖一临泽一高台经济聚团区,建成城市布局合理、城市功能完善,地域特色突出、文化特征鲜明,市政设施完备、产业基础较强,人居环境优美,辐射能力较强的全省一流中等城市,成为全国现代农业、绿色食品、特色农畜产品加工基地,河西旅游重镇,河西中部的中心城市和能源基地、商贸流通中心。
  酒泉、嘉峪关两市要强化分工协作,加快产业聚集,推进经济一体化,逐步形成钢铁—石油化工一体化的综合生产能力和酒泉—嘉峪关—玉门经济聚团区,争取建成具有现代化的冶金、石化,草畜乳加工工业基础、现代商贸流通和特色文化旅游功能的河西西部的中心城市和重要交通枢纽、现代物流中心,成为全国现代农业基地和名胜游览地,西北钢铁工业基地,甘肃石油化工、草畜乳加工、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加快构筑以敦煌为中心,包括安西、肃北、阿克塞、嘉峪关、酒泉在内的特色旅游区。敦煌市要建成国际旅游城、甘肃特色旅游产品生产基地、区域性食品生产加工基地和甘肃段最西端的区域中心城市。
  3.积极发展小城市和县城,合理发展重点小城镇。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模适度、强化功能、提高质量的原则,搞好小城镇发展规划,优先发展沿大中城市周围、沿交通干线两侧的县城和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建制镇,不断壮大县域经济。以土地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完善配套措施,科学定位主导产业,引导乡镇企业向工业小区集中,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逐步把重点小城镇建成农产品的集散中心、加工基地和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成为功能比较齐全、带动能力较强的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注意节约土地和保护环境。
  4.搞好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强矿产资源管理,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加快技术进步,发展深加工、精加工和资源综合利用。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延长自有矿山服务年限。加大矿产资源勘查力度,努力寻找后备资源。调整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理清思路,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走综合发展道路,努力把资源型城市建成以重化工业为主、多元产业发展、特色突出、功能完善的区域中心城市。
  (六)优先发展科技教育
  科技。要着眼于与经济的紧密结合,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与新技术的引进、专利技术与产业化、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的结合,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强科研基础条件建设,为甘肃段的开发建设提供增长动力和技术支撑。
  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地方技术创新与应用体系。围绕优势产业,引导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组建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建设,发展科技型企业。优化农业科技资源配置,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以项目和课题为纽带,加强产学研协作,共同攻克重大技术难题,形成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有机结合的新机制。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机制,不断增加科技投入。培育发展技术市场,建立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进一步扩大国内外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强科技能力建设和高新技术园区建设。
  大力发展科技。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加快优势资源转化与综合利用、特色产业、旱作农业、节水农业等领域先进技术的开发、转化和应用。近期,新材料、制造业信息化、生物制药和中药现代化、优质特色农畜产品深加工四个领域的技术开发要有所突破。组装配套各种先进实用农业技术,加快引进、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良种快速繁育技术、设施栽培和标准化生产技术、新型畜牧业规模养殖技术。在旱作农业区,大力推广田间蓄水、抗旱保水、节灌补水和土壤培肥等系列技术。在灌溉农业区,发展节水农业、新品种、节本增效、机械化耕作等技术。集中力量突破以生物工程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和农产品保鲜、贮藏、加工、运输等配套技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建设河西走廊星火科技产业带。
  教育。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强化基础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扩大高等教育,推进教育信息化,提高劳动力整体素质,培养甘肃段开发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基础教育。要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加强中小学校舍建设,推进中小学信息化。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发展远程教育,强化师资培训。扩大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在城市率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集中力量办好一批示范性职业技术学校。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努力创建学习型政府、企业、单位和社会。
  高等教育。要以改善结构和提高质量为主,继续加强建设,稳步扩大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加强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努力培养当地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增加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工科、文科和农科应用类专业,办好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学科,加快博士、硕士点设立,建立与西部开发相适应、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搞好榆中大学城的统一规划,为高校扩大规模和新建高校创造条件。开放教育领域,引进国外著名高校在我省创办高校或分校。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和中外合作办学。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