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引进先进工艺、提高装备水平、资产重组等措施,发展壮大一批以大宗优势特色农畜产品储运保鲜销售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集团),培育名优农畜产品品牌。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农户的联接方式,不断规范和完善产业化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大中型工商企业、上市公司进入农业领域,担当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制度,积极推进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2.工业。以增强市场竞争优势、提高市场占有率为目标,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改造提升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能源电力、建筑建材、机械电子、轻纺医药等传统产业,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发展最终消费品,做大做强特色经济的标志性产业、企业和产品,培育一批科技型企业,改制发展一批以“专、精、特、新”为主的中小企业,发展一批非公有制企业,增强工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水平。
——石油化工。依托中油兰州石化,建成千万吨级炼油能力和60万吨乙烯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化工原料和乙烯下游深加工产品,重点发展精细化工、化学建材产品,建成西部最大的综合性石化基地。
——有色冶金。坚持适度扩张与深度加工相结合,改造提升现有有色冶金企业,大力发展深加工产品,开发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新产品、新材料,开展铝—电、冶—电联营,建成以铜铝铅锌镍稀土冶炼与深加工为主的全国重要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
——装备制造业。面对国内外市场,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做大做强石油炼化设备、石油钻采设备、数控机床、轧辊磨床等产业和产品,加快发展进口替代产品,大胆引进、合作开发新型装备工业产品。加快对机械、电器等传统机械制造业的改造提升和信息化,积极发展自动控制设备、新型智能化与多功能电器及检测计量仪器仪表、新型节水设备等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和工程成套产品。建设风力发电机组制造、石油钻机电控系统等项目,做大做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建成西北中部的机电加工工业基地。
——特色高新技术产业。依托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建立国家级兰白金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大学科技园、兰州软件科技园、归国人员创业园、民营科技园区和生物医药园等科技园区,重点发展以新材料及其应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先进制造技术、新能源、环保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在一些领域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建成西部高新技术产业高地。
——现代食品工业和优势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优质专用面粉、玉米马铃薯淀粉及深加工、葡萄酒、啤酒、牛羊肉乳制品、无公害蔬菜制品、果蔬饮料、啤酒麦芽、颗粒啤酒花、草产品等现代食品工业和优势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业,建成全国重要的优质特色农畜产品加工基地。加强原产地注册,力争用5年或再多一点时间把葡萄酒、马铃薯食品、脱水蔬菜、乳制品、肉制品、果蔬饮料等产业的一些名优食品培育成国内外的知名品牌或区域性大品牌。
——中藏药和生物制药。依托重点企业,从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入手,继续扩大传统中药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做大已有的知名品牌,培育一批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中药现代化生产加工企业和知名中藏药品牌,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现代中成药和特色藏药,建成全国重要的生物制药和中药现代化加工基地。
3.服务业。在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同时,优先发展信息服务、特色旅游、现代流通、中介服务、社区服务、金融保险、房地产业等新兴服务业,努力扩大城镇就业。
——特色旅游业。依托丝绸之路,突出甘肃特色,发挥资源优势,以旅游规划为龙头,以敦煌、天水、兰州为中心,重点建设东、中、西三大旅游区,完善西线丝绸之路大漠风情游、南线回藏风情草原风光游、东线丝路胜迹寻根朝觐游三条旅游线路,建设北线黄河奇观石林风光游、东北线道教圣地黄土风情游、东南线自然风光天池溶洞游三条旅游线路,拓宽筹资渠道,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多中心、开放型的网状旅游格局。根据客源市场需求,结合地域特色文化建设,处理好专业与普及、精品与大众的关系,发掘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增强景点的参与性、娱乐性,搞好资源组合、产品包装和景区保护,打造旅游品牌。加强宣传促销,扩大招商引客。开发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现代化系列旅游商品。加强食、住、行、游、购、娱的一体化综合旅游服务。逐步建成沿丝绸之路分布、文化丰厚、特色突出、品牌众多的文化旅游经济带。
——现代流通业。遵循规模化、组织化原则,大力发展代理制、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物流配送、流通信息化等现代流通业,提高仓储运输、物流网络系统、电子商务等领域的技术水平,建立高效、快捷的物流体系,把兰州建成西北重要的物流中心,把天水等城市建成区域性的物流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