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以绿起来为第一目标,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湿则湿,宜荒则荒,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快中心城市和库区周围的绿化圈(带)建设,搞好西陇海铁路和干线公路沿线绿化带建设,加强江河源头和县市区所在地面对荒山的绿化,加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河西内陆河流域荒漠化的防治,扩大自然保护区范围,合理开发利用水、土地、矿产、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发展国土整治产业,实现经济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统一,把甘肃段尽快建成绿色生态长廊。
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搞好渭河流域综合治理。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和有市场前景的经济林,适度发展薪炭林,积极做好“林下文章”。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梯田建设为主要措施,搞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合理开发林、草、粮、畜、果,封山育林种草,恢复和增加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农民收入。
防治河西内陆河流域土地荒漠化。以治理重点风沙区为突破口,大力营造绿洲边缘防风固沙林带网。保护和建设水源涵养林,不断提高祁连山地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综合治理黑河、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开展生态移民,实行牧区繁育、川区育肥、舍饲圈养、封山禁牧,保护和恢复天然草场。绿洲内部,全面实行节水灌溉,严禁发展高耗水产业,完善农田防护林网。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严禁开荒扩种,保护绿洲与沙漠间的过渡带。在沙区禁止采樵挖药,限制放牧,保护和恢复沙区原生植被。制定《河西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加强环境保护。针对环境污染的突出问题,从源头抓起,加强防治。加大监管力度,进一步实施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发展绿色产业、环保产业,推行清洁生产。防止东部被淘汰的落后工业设备、污染企业向甘肃转移。发展生态农业,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种植区域。加强对土壤、大气、水质的综合治理和保护。加强河西内陆河、黄河甘肃段、渭河的水污染防治。加强水源地保护。加强兰州、白银、金昌、张掖的大气污染治理。在兰州、白银、天水、武威等城市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处理和再利用。
发展国土整治产业。积极发展沙产业。加强生态恢复技术的开发、利用和产业化。发挥国家、地方、集体和个人的积极性,加强对生态状况、环境质量、资源变化、灾害性天气和地质地震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防治。发展形式多样、多种所有制的国土整治产业。
(三)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
要以政府信息化为龙头、以教育信息化为基础、以企业信息化为主体、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动力、以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为目标,有重点、分步骤地推进信息化,增强甘肃段的市场竞争力。
积极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围绕结构调整,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机械制造、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传统产业。推进重点企业的信息化,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推进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应用,促进政务、教育、金融、财税、贸易、社保等领域的信息化。加快县乡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加强农业专家系统的开发、示范、推广和应用。推进社区信息网络的建立和发展。
加强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完善省内光缆、微波和卫星通信等干线传输网。加快宽带传输网、城市宽带网、政府专用网和公共服务网建设。优化整合传输网和数据网。适度超前发展宽带接入网。逐步实现大中小城市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互联网的“三网融合”。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重点发展移动通讯、微电子、计算机部件等产品,开发集成电路、移动通讯系统设备、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等信息产品,扩大专用通信设备、特种电子等电子信息产品的生产经营规模。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
推进信息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利用。建设兰州、天水等信息港,发展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开发建设政务管理、资源环境、交通旅游等应用信息系统和公用数据库。推进信息资源的整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网上信息传输业务和远程医疗等。发展网络信息和各类专业信息咨询服务业。
(四)着力建设特色产业体系
要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目标,依托优势资源,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着力发展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做大知名品牌,培育新的品牌,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具有特色的产业体系。
1.农业。要以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为主线,以农业科技为动力,以提高农畜产品市场竞争优势为目标,按照建大龙头、带大基地、兴大产业、占大市场的思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农业品种品质结构和区域布局,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农业型经济向工业型经济的转变。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搞好支撑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标准、检测检验、认证、技术推广、执法监督、信息等六大体系建设。严格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督和市场监督。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建成全国重要的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优化农业品种品质结构和区域布局。要科学规划优势产品、优势产业集中区。把草食畜牧业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来培育,改良畜禽品种,提高饲养技术和疫病防治技术,发展饲料工业,抓紧建设中部肉羊生产基地、城郊奶牛生产基地、河西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加快实施良种工程,优化农业品种品质结构。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快发展优质专用小麦、优质玉米、专用马铃薯、优质果蔬、优质中药材、酿酒葡萄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强优势区域的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带和产业群,建成全国重要的以畜、菜、果、草等为主的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