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西陇海
兰新线经济带甘肃段开发规划》的通知
(甘政发[2003]60号 2003年6月30日)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各地行政公署,省政府各部门:
现将《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甘肃段开发规划》予以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甘肃段开发规划
(二00三年三月)
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甘肃段(以下简称“甘肃段”)是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以下简称“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和建设甘肃段,有利于促进全省经济加快发展,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为了培育和建设甘肃段,按照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本着战略性、政策性和指导性的要求,在国家《“十五”西部开发总体规划》和《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西部大开发甘肃省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编制了《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甘肃段开发规划》。
按照“节点城市一轴线开发模式”,以联接省会城市铁路线上市场化进程较快、开放程度较高、经济实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的天水、兰州、定西、白银、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等城市市区为节点城市,非市区范围为带动区。节点城市以城市规划区为核心区,以市区其他区域为辐射区。节点城市和带动区组成甘肃段,直接辐射平凉市、临夏州和礼县、西和、成县、徽县、两当,间接辐射庆阳市、甘南州和宕昌、武都、康县、文县。
一、基本思路、指导原则和开发目标
(一)基本思路
培育和建设甘肃段的基本思路是;以节点城市为支点,以交通轴线为纽带,以兰州—白银为核心经济区,坚持体制、制度和科技创新,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建设绿色生态长廊,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产业化,构筑产业发展平台、特色经济高地和生产要素聚集区,带动全省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培育建设甘肃段的战略构想是:以西陇海兰新线铁路为主轴,依托节点城市,突出建设兰州白银核心经济区,加快构筑经济聚团区,逐步形成城镇布局合理、城市功能完善,市场发育充分、物流快捷高效,生产要素聚集、经济联系紧密,特色经济鲜明、竞争优势突出,人居环境优美、生态环境良好,全面开放、充满活力的经济增长带和绿色生态长廊,辐射带动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二)指导原则
1.坚持开放开发。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快改革创新,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甘肃段的开发建设。
2.突出重点。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扩大现有城市规模和提高质量为重点,突出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产业化和生态环境建设,实施工业强省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突出中心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大力提升城市综合功能。突出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创新和建设,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工业。突出发展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建设经济聚团区。突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大力调整所有制结构。突出兰州白银经济区的建设,实现经济带的“中部隆起”。
3.突出特色。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的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为支撑,以优势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在国内外市场有竞争力的特色产品和特色产业,培育、做大品牌产品。
4.坚持可持续发展。实施科教兴省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遵循自然规律,把节水与调水、保护与建设、开发与治理、治本与治标结合起来,以水定地、以水定城,以水促发展、以水保发展,防止新的生态环境破坏,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关系,把甘肃段建成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长廊。
(三)开发目标
建设甘肃段的总体战略目标是;到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年的基础上提前5年翻两番,到2020年建党100周年时,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增长6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城市化水平达到50%以上,兰州、白银和河西5市基本实现工业化,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性好转,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初步形成高效、开放、富有活力、能带动全省经济起飞的高地和绿色生态长廊,在全省率先整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再经过30年开发建设,到21世纪中叶,建成一个城市布局合理、经济联系紧密、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全面开放、充满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区域。
建设甘肃段,本世纪头10年是关键。要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良性开发机制,强化节点,完善轴线,构建网架,为全面开发建设甘肃段奠定坚实基础。2001—2010年主要建设目标是: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200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年基础上翻一番,2010年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到13%左右,非公有制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达到一半左右,经济结构趋于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