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杭州市区商业网点2003-2010年发展导向性规划纲要的通知

  二、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一)指导思想
  按照《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和《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围绕“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的战略目标,以满足消费需求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最大限度地挖掘消费潜力,构筑与长三角副中心,环杭州湾中心城市相匹配的与接轨国际要求相适应的城市商业服务网络体系。
  (二)规划原则
  1、与城市总体规划相结合原则。网点规划要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要以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分区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为基础,结合社区划分,立足城市整体发展,适度超前,统筹构建网点布局。
  2、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原则。商业网点建设要与我市经济发展状况、消费群体分布和购买力水平相适应,避免贪大求多、过分聚集和重复建设;要充分考虑市场环境、现有网点状况及交通设施条件和周边地区消费水平;既要着眼于长远,科学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又要从实际出发,合理配置网点总量、规模、档次和业态,构建现代流通网络体系。
  3、与优化结构相结合原则。网点建设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公平竞争。网点布局要充分考虑一定地域内的同业竞争状况。对竞争不够充分的地域,应适当发展网点;对竞争相对充分的地域,应适度控制新增同类网点;对竞争十分激烈的地域,应严格控制新增同类网点尤其是大型商业设施。
  网点建设应大中小型、集中与分散、综合型与专业性合理配置。对现有网点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整体功能,提升网点品位,鼓励发展连锁超市、便利店、折扣店、专卖店等新型业态,限制发展百货店、杂货店和商品市场,达到数量和质量的统一,保持一定的淘汰率与置换率。
  4、以人为本、利民便民的原则。网点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人们需求为宗旨,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营建舒适的购物环境为目标,符合改善和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做到市容与商贸共赢,使杭州商业设施成为现代生态城市的亮点。
  5、与城市道路交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商业网点建设要与构建功能明确、结构合理、管理先进的城市道路网络系统相协调。网点布局既要利用道路交通条件为消费者集聚和扩大商圈辐射范围作支撑,又要考虑人流方便,与道路交通功能相对错位。商业群组、商业街区、大型商业设施建设必须与道路交通功能有机结合,其中包括有足够的停车场地。要做到流通与交通共畅。
  三、发展目标与布局
  (一)发展目标
  杭州市区商业网点建设的总目标是,通过推进现有网点的资源整合和新型商业设施的有序建设,优化网点结构与布局,提升网点现代化水平,形成总量平衡、布局合理、业态先进、结构适当、配套完善的商业网点体系,将杭州打造成与长江三角洲南翼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相适应的“购物天堂”。
  具体目标是,到规划期末,杭州市区总人口将达到460万,人均占有商业服务网点营业面积1平方米,总面积控制在460万平方米左右;构建1个市级商业中心和3个市级商业副中心,4个区域商业中心和12个区域商业副中心,形成基本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社区(集镇)商业服务网;完成11条市级商业特色街区建设;改造、整合、提升商品市场,实现“农改超”;基本形成下沙物流示范园区,逐步构建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物流配送体系。
  (二)层面设置与空间布局
  根据《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结构的城市布局形态和商圈理论、商业网点布局要求以及商业发展趋势,杭州市区商业网点分为市级商业中心和市级商业副中心;区域商业中心和区域商业副中心;社区、集镇商业和风景区商业三个层面,同时建设改造若干个商业特色街区。形成多中心、多层次、多功能,并能充分发挥整体协同效应的商业设施网络。
  1、市级商业中心和市级商业副中心。《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城市布局结构为:一个主城——由上城、下城区和西湖、拱墅、江干部分城区组成,三个副城——江南城、临平城、下沙城。与此相对应,2010年前将构建1个市级商业中心和3个市级商业副中心。
  (1)市级商业中心是指商业高度集聚、经营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范围超广域的商业中心。其功能特征为:行业齐全,功能完备,形成购物、餐饮、旅游、休闲、娱乐、金融、商务的有机集聚;其商业特征为:网点相当密集,市场最具活力,商业最为繁华,辐射力极强;其客流特征为:日客流量30万人次以上,规划期末达到50万人次以上,外来消费人口占50%以上,规划期末达到70%以上;其业态特征为:业态齐全,资源配置合理,市场细分度深,选择余地大。
  规划中的市级商业中心以延安路为轴,贯穿湖滨、武林、吴山3个商圈,组成“一线三圈”商贸区。规划范围为东至中山中路,西至湖滨路、环城西路,南至吴山广场,北至西湖文化广场。
  市级商业中心网点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继续提高商业集聚程度,推进网点布局战略调整,提升商业设施品位,提高新型业态比重,完善服务功能,增强现代气息,形成高度繁华的现代大都市商业中心。
  规划期内,要利用该地区紧靠西湖景区,商业人流集聚,市场活力强劲,人文历史丰富,地铁交通贯通等资源优势,把“一线三圈”连结成一个整体,形成既具有各自区位特色,又能发挥连动互促效应的商业格局。重点要建好三个商圈:
  一是湖滨商圈(湖滨旅游商贸特色街区)。这是市级商业中心的核心区块。要按照将“山水风光、历史文化、时尚购物、休闲娱乐、观光旅游”融为一体的要求,拓展服务领域,完善服务功能,提升业态品位,将其打造成为领导杭州市场新潮流、新方向的现代都市商业圈。
  鼓励开设经营国内外知名品牌的专卖店、专业店和特色店;保留并大力引进老字号名店;限制开设大型百货店、大型综合超市和经营雷同的综合性网点。网点按以下特色功能进行布局:湖滨路形成以露天茶吧、西式酒吧、咖啡屋、娱乐房、休闲角和宾馆为主的沿湖休闲观光区;延安路以服务于中高档消费层为主体,除现有大型百货店外,要征集国内知名品牌、引进国际著名品牌,形成专卖店、专业店、老字号商店高度集聚的时尚购物区;东坡路形成以经营丝绸及其产品、杭派服装精品为主的丝绸服饰区;吴山路形成以旅游纪念品、珠宝饰品为主,字画、古玩、雕刻、工艺品等为辅的特色购物区;平海路形成以开设中式酒楼、国内风味小吃、中西快餐店,汇聚中国饮食、法国西餐、日本料理、韩国烧烤等为一体的中西风味美食区。
  二是武林商圈。由现有大型百货店为主体形成的武林商圈,是目前市区商业最繁华地区。西湖文化广场建成后,北面将跨运河扩展至文晖路,与朝晖大型居住区相邻,西与武林路时尚女装街区相接,东至中山北路,南至凤起路。目前该地区大型百货店已相当密集,要严格限制再建;鼓励发展品牌专卖店、专业店及中小型餐饮业,在西湖文化广场周边增加休闲、娱乐及时尚消费设施。规划期间,将结合地铁1号线站(场)、地下车库及武林广场地下商城建设,以武林商圈为核心,打造杭州(武林)中央商务区。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