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积极发展旅游、会展和专业服务业。以建设海滨旅游城市为目标,抓好旅游规划和旅游项目建设。以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为契机,全面推进行业标准化和规范化。塑造旅游城市形象,强化深圳作为全国最大的过境游客集散地和粤港澳国际级旅游圈的核心地位。加强监管,维护游客和旅游企业的合法权益。抓住新会展中心落成的机遇,制定出台会展业规范管理和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精心组织一批品质好、规模大、档次高的知名展会。加强深港在专业服务领域的合作,提升我市会计、审计、律师、资产评估、监理、质检认证、仲裁、公证等专业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12.优化投资结构。以重大项目为载体,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和杠杆效应,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功能完善的领域。建立重大项目储备库,突出加快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重大产业基地的规划和建设。加强教科文卫体的基本建设,突出增加社会事业功能性重大项目和公益性基础项目的投入,启动科教兴市重大产业攻关项目,建设能源安全、环境保护等重大项目。落实重大项目建设责任制,让重大项目比照享受大企业便利“直通车”服务。加大财政增量对社会稳定的投入,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13.大力扶持民营及中小企业的发展。全面贯彻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认真落实省、市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完善有关法律、法规。继续清理和废止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大对民营及中小企业创业与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完善以创业辅导和信用担保为重点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建设。促进创业环境的优化,缓解民营及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实施“民营企业50强”计划,培育一批大中型民营企业和企业集团。提高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发挥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稳定器”和“调节器”的作用。
14.加强对制约经济发展“瓶颈”的监测预警。健全经济运行监测网络和预警体系,及时发现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搞好粮食、煤炭、成品油等重要商品的平衡和调控。安排好电源和电网建设,及早做好迎峰度夏预案,增加电力有效供应,保证供电安全。
15.实施城市信息化战略。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发挥我市信息产业优势,加快建设“数字深圳”。加强信息化建设的统筹规划,加快基础性战略数据库开发,大力推进以服务公众为核心的电子政务建设,健全电子政务法规标准体系,促进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积极推行网上审批。推动电子商务建设,加快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生产、管理、营销中的应用。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区信息服务网络,提高全社会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
三、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6.全面贯彻新一轮改革的原则思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和《中共广东省委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意见》,按照“五个统筹”、“五个坚持”的总要求,加快完善以资本等要素市场为重点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兼顾,有重点有步骤地加以推进,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17.深化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抓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建立管人、管事和管资产相结合,责任、义务和权利相统一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推进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加快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使竞争性领域中的劣势企业有序、安全、快捷地退出。以产权改革为核心,建立归属明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国有企业产权主体的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执行《深圳市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营决策行为十条禁令》。加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清理和监管。剥离机关事业单位中的经营性国有资产,纳入市国有资产监管和营运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