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按照集约化发展的要求,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核心,把握国际上加速由传统经济向新经济过渡的重大机遇,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创产业发展新优势。顺应国际产业链(研发—生产—服务)和价值链两端化的新趋势,做好延伸价值链这篇大文章,全面提升宏观经济的价值增殖能力。调整三次产业结构,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通过大规模发展以金融、物流、旅游、商贸、信息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形成城市服务功能发达的国际商务平台,促进总部经济发展,使我市成为国际性公司总部的聚集地。依托高等教育产业和科研产业的大规模聚集,拓展研发能力,使我市成为重要的新产业、新产品研发基地。加快调整工业结构。在继续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的高精尖的装备制造业和基础工业,力争在精密机床、医疗器械、轨道交通设备、汽车电子零部件、精细化工、材料合成等领域取得新的突破。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内部结构。提高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在继续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转移特别是高端产业转移的同时,加强原创性技术、工艺的开发,增强高新技术产业的辐射、带动能力。要特别重视软件业的发展,做好相关领域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研发工作。注重农业的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发展生态农业、景观农业、城市林业。高质量编写“十一五”计划。
7.继续巩固和拓展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产业,大力发展生物技术、医药及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调整优化高新技术产业结构,形成优势产业的集聚效应。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业化为目的、人才为核心、公共研发体系为平台,辐射周边、拓展海内外、官产学研资介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我市高新技术的自主创新力、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持续吸纳力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强劲带动力。要在建设高水平的公共技术研发和应用平台、高新技术孵化基地方面取得新的突破。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软件园、留学生创业园、虚拟大学科技园要上新台阶。加快发展新一代互联网、数字电视、平板显示、集成电路、第三代移动通信等前沿技术和产品,抢抓数字多媒体技术主导的影视产品升级与家电信息化的商机。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链,大力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完善包括科技成果评估、交易、仲裁等配套服务的科技中介市场体系。培育技术产权市场,创新交易制度。全力办好第六届高交会。
8.强化金融业的支柱地位。认真落实《深圳市支持金融业发展若干规定》及实施细则,为金融业改革和发展提供优良的综合服务。发展货币市场、风险投资市场、证券基金市场、保险市场和其他衍生金融产品市场,加快推进以资本市场为重点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抓住CEPA机遇,加强深港两地金融业的合作。进一步吸引国内外银行、证券、基金、保险等金融机构落户深圳,强化深圳区域金融中心地位。完善金融系统风险预警机制,努力建设金融运行安全区。整顿规范金融秩序,严厉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和信贷信用中的其他失信、骗信行为。
9.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坚持“以港强市”战略,依托优良的港口条件壮大提升物流业。继续大力发展港口集装箱运输、航空货运和海铁联运,依托物流园区和保税区,鼓励支持专业物流企业发展。制定支持物流业发展的产业基金管理办法,尽快出台《深圳市重点物流企业认定办法》和《深圳市物流发展指南》,引导、促进物流产业发展。推动保税区向自由贸易港区转型、港区联动,强化口岸贸易、转口贸易和国际物流功能。加快六大物流园区的配套建设,发挥龙华物流园区整合集装箱空、实箱优化的接驳功能,实现流程与组织再造。加快平湖物流园区的华南国际工业原料城和铁路枢纽站建设。加快机场物流园区第二航空货运站、深圳邮政分驳转运中心建设。推动东西部港区、笋岗园区的优化整合。培育一批骨干型第三方现代物流企业和国际货代市场。继续引进国际国内知名的大企业、大集团来深圳设立采购中心和配送中心。推进电子口岸建设,构筑“统一、共享、安全、高效”的物流信息平台,提升物流业信息化水平。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引进现代流通方式,优化购物环境和消费结构,扩大深圳商业的对外影响力。
10.加强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提升。建设家具、服装、钟表、模具、黄金珠宝和内衣等产业集聚基地,规划与筹建精细化工、工艺礼品、装备制造和表面贴装等基地。落实《关于支持发展产业集聚基地的若干意见》,构建基地建设的组织保障体系。积极推动公共技术平台的建设,推进老工业区的改造和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