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建立应急机制,认真做好动物疫病防治工作。严格实行动物疫情报告制度,建立和完善动物疫病防治、控制和扑灭机制。大力实施动物免疫标识制度,加大免疫标识检查力度。加快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建设,改革和完善兽医管理体制。及早采取针对性措施,应对动物疫情解密后对我省畜牧业发展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调整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6.认真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批转省农委〈安徽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的通知》(皖政〔2003〕56号)精神,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规划的要求,结合实际,着力抓好十大优质安全农产品基地建设,尽快地形成稳定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要以秋种为契机,抓好秋冬季农业开发,为夺取明年午季农业丰收打好基础。
7.做强做大骨干龙头企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围绕农业产业化十大主导产业,继续组建龙头企业集团,壮大省级龙头企业队伍。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关于扶持龙头企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信贷支持和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工商资本、外来资本和民间资本介入农业产业化经营,多形式、多途径解决龙头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重点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农村经纪人,发其在农民增收中的辐射带动作用。
8.积极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快速增长。继续加快乡镇企业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和体制创新步伐,引导乡镇企业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和运销业,增加农民就业机会。鼓励乡镇企业向小城镇和工业小区集中,逐步形成产业发展、人口聚集、市场扩大的良性循环,增强小城镇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大力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不断扩大农村内部的就业空间。
四、强化管理,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9.抓住非典后优质安全农产品需求扩大的机遇,强化管理,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和特色农产品,重点开发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加大生态家园富民行动计划的实施力度,发展生态农业。
10.加快建立健全统一、权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认证认可体系和执法监督体系,全面实施“食品放心工程”。推行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可制度,规范动植物疫病防治和农业投入品的使用,建立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经营记录追溯和认证、认可承诺制。加强市场准入监管,开展产品速测,实施统一标识管理。建立产地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使主要农产品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做到有标准可依,全面提升我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其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