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要在稳定党的农村基本政策、深化粮棉流通体制改革和完善农村税费改革的基础上,对优势产区实行政策倾斜,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科技进步,培育市场营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尽快建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带区。
(一)努力增加对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的建设投资
一是增加投资总量,调整投资结构。抢抓国家对优势农产品区域投入的机遇,做强做大农业项目。同时,省、市、县要根据财力状况进一步增加投入,重点用于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的重点项目建设。
二是整合投资资源,集中投入优势产区。水利、林业、农业综合开发、扶贫项目、国家大型商品粮棉油基地项目,要按照“渠道不变、管理有序、目标统一、合理分工”的原则,根据各项资金的性质和用途,确定重点投资环节,进一步向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倾斜。省农业三项工程专项资金,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资金办大事”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对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重大成套技术推广、龙头企业和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金融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贷款力度,重点解决优势农产品收购、营销、加工等方面的资金需求,支持优势产区农村致富带头人和种植、养殖大户进行规模生产。积极引导社会资金,鼓励引导外资和社会资金到优势产区建基地、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形成关联度强、市场化程度高、外向型的优势农产品区域。
三是用好国家对农业实施的补贴和减税政策。从2003年开始,国家对优势产区的优质专用小麦种子进行补贴,再逐步推广到对其它优势农产品的优质种子补贴,以及与推广重大技术有关的农业机械设备购置和生产投入品的补贴。免征出口水产品生产的农业特产税。对优势农产品出口,按照增值税的征税率进行全额退税。国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开展农业保险,对水产品、牛羊肉等风险较大的产品,率先在其优势产区进行试点。
四是减免有关收费。清理农产品生产、流通环节等收费规定,简化审批手续和程序,减免优势农产品在流通、储运和交易等中间环节的收费。在优势产区、大型批发市场和农产品出口环节,对优势农产品实施免费检疫和质量检验制度,对国家实行强制性免疫的重大疫病防治实行免费免疫。降低出口鲜活农产品的航空运费,实行与国外航空同等收费水平,运费差价由政府给予适当补贴。
(二)扶持壮大优势产区的市场经营主体
发展优势产区产业化经营,按照“大基地、大龙头、大流通、大服务”的思路,用市场机制重组资源,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的规模效应。对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本着同等优先的原则,加大技改项目支持力度。抓紧组建各类优势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挥其在产销衔接、技术服务和协调出口价格等方面的作用。近期组建专用小麦、棉花、蔬菜、茶叶、肉牛等全省性行业协会。加强对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扶持,允许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申报国家有关项目。支持行业协会和出口企业积极应对国外歧视性反倾销、反补贴及其它限制性措施,维护保障农民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加强对优势农产品的营销服务,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三)切实加强对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工作的领导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作为应对入世挑战,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要按照全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意见。
一要精心规划。以省级规划为基础,科学规划,保持一致性和可操纵性,制定相应的具体措施,抓好项目的落实。在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区建设的过程中,要尊重农民意愿和生产经营自主权,不搞强迫命令;要尊重自然规律和市场规律,不要一哄而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