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实行全程质量监控,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抓好质量安全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建立和健全省级和优势产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强化检测,建设一批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和种植业非疫病生产区,重点在蔬菜、猪牛羊禽、蜂产品等鲜活农产品的优势产区,率先推行市场准入制度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专用小麦、棉花、“双低”油菜、优质水稻、蔬菜和茶叶要重点治理外源性污染,防止农药、化肥的自身污染,解决农药残留和重金属问题,猪牛羊禽、蜂产品要重点解决兽药残留问题,禁止使用盐酸克伦特罗等违禁药品。水产品要重点解决药物残留和水质污染问题。通过加强对生产过程、生产投入品和产品质量的监测,全面提高优势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四)加快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产销衔接
加强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在优势农产品集中产区建设和完善一批布局合理、管理规范、功能完善、辐射面广、上规模的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形成区域性的农产品集散地;在优势农产品销区,积极发展配送、超市、连锁等现代营销方式,促进商品流通。加强农产品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在优势产区优先建立市县乡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平台,提高农业信息进村入户普及率和服务水平。同时,将生产者从事农产品生产的生态环境、水、肥等生产信息提供给市场。促进优势农产品流通,定期举办名优农产品展示展销会,依托上海和深圳两个皖优农产品贸易公司,加大对名牌农产品的宣传推介力度,捕捉市场信息,指导调整品种结构,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提高“皖字号”优质安全农产品市场占有率。
(五)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重点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在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对现有龙头企业进行重组,合理布局,使每个主导产业都形成1—2个领头企业,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积极引导省内外大型龙头企业、工商企业到优势产区建立规模化农产品原料生产、加工、出口基地,鼓励龙头企业发展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创建优势农产品品牌,对优势农产品的传统品牌进行有效整合,使每个主导产品推出1—2个主打品牌,以品牌抢占国内外市场。发展优势农产品行业协会,积极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大力发展以农民专业协会为主体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围绕优势农产品,建立一批符合市场经济需求的农产品行业协会,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对在优势农产品区域投资兴业的龙头企业,在土地征用、资金配套、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做到引得进、留得住,发挥其带动作用。
(六)实施项目带动,建设一批优势农产品重点工程
要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对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投入的机遇,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千方百计争取国家增加对我省的投入。要按照“集中资金办大事,重点投向优势区”的原则,大力扶持优势农产品五个关键环节的重点项目,着力建设优势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和农业生态建设基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完善和强化农业支持保护体系,重点建设良种繁育体系、动植物保护工程、无规定疫病区、市场信息体系、农产品质量标准检测体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户用沼气等,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改善农村基础条件,增强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
四、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主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