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批转省农委《安徽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的通知

  优势区域:优先发展沿江、沿淮两个优势区的18个县(市、区)。沿江主要布局在安庆、巢湖、池州、芜湖、马鞍山、宣城等6个市的宿松县、望江县、怀宁县、枞阳县、庐江县、无为县、居巢区、东至县、贵池区、繁昌县、当涂县、宣州区等12个县(区)。沿淮主要布局在六安、阜阳、滁州、蚌埠等4个市的霍邱县、寿县、颍上县、明光市、天长市、五河县等6个县(市)。2001年,上述18个县(市、区)养殖面积422万亩,产量84.3万吨,分别占全省的50.8%和52.7%。
  发展目标:到规划期末,将优势区域特色水产品养殖基地做大做优,建立7个地方名优水产品出口基地。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提高水产品加工水平,创建皖江牌大闸蟹和秋浦花鳜品牌,重大病害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出口比重明显提高。
  除上述10种优势农产品外,我省的中药材和优质水果砀山酥梨生产在全国也占有重要位次。2000年,药材面积84.6万亩,占全国的8.3%;梨产量61.6万吨,占全国的7.3%。经过多年的发展,药材主产区分布在我省淮北和皖西、皖南山区,砀山酥梨主产区分布在宿州市的砀山、萧县。今后,中药材重点发展亳州市、阜阳市、宿州市、六安市、安庆市、黄山市的谯城区、涡阳县、蒙城县、利辛县、太和县、临泉县、界首市、阜南县、埇桥区、霍山县、金寨县、岳西县、歙县等13个县(市、区),梨重点发展砀山、萧县2个县。
  三、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主要措施
  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要突出质量效益优先原则,立足产业整体开发,突出抓好良种和适用成套技术推广、标准化生产、质量安全管理、市场信息服务和产业化经营等关键环节,在优势产品、产区、产业实行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专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开拓产品市场,切实增强农产品竞争力。
  (一)推广良种和成套适用技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引进、培育、推广优良品种,加快应用组装配套技术是提高优势农产品竞争力的基础和核心。要加大优势农产品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开发力度,加快优良品种的示范推广应用,优化品种结构,提高良种覆盖率。抓好以生物、信息和工程技术等为主的现代农业技术成果运用,提高农业适用技术组装水平。在优势产区建设完善一批新品种研发、良种繁育、质检和种子加工处理等基础设施,提高农产品种子质量和供种能力。在优势产区重点推广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平衡配方施肥、降本增效、设施栽培、牛羊标准化饲养、配方饲料、人工授精、胚胎移植、蟹鳜混养等成套适用技术。鼓励和扶持农机大户、联户和专业化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推进农机和农艺技术结合。整合农业科技、教育、推广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抓好“绿色证书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送科技下乡活动,把良种和农业科技推广到千家万户,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抓好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增强其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二)实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打造产地品牌
  实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是提高农产品整体质量水平的前提。要以国家安全优质农产品质量标准为指导,加快制定和完善我省优势农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在优势产区选择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强、产业发展基础好的重点县市,建设专用小麦、棉花、“双低”油菜、优质水稻、茶叶、花生、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和猪牛羊禽、蜂产品、水产品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推广统一专用品种、统一技术规程和统一质量标准,实行专收、专储、专加工,实现良种、成套技术规程、产品质量的标准化,发展“订单农业”,搞好产销衔接,把标准化生产(养殖)示范基地建成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龙头企业的原料供应基地和优势农产品出口基地,打造产地品牌。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