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攻方向:大力推广含油量在40—42%以上的高含油“双低”油菜品种和适用栽培技术,降低芥酸和硫甙含量,提高单产和质量,推进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国内市场份额。
优势区域:重点发展沿江和江淮的“双低”油菜产区,沿江地区主要布局在巢湖市、安庆市、池州市、宣城市、马鞍山市、芜湖市、铜陵市的无为县、庐江县、和县、居巢区、含山县、宿松县、望江县、怀宁县、枞阳县、桐城市、东至县、贵池区、宣州区、郎溪县、广德县、当涂县、芜湖县、繁昌县、铜陵县等19个县(市、区)。江淮地区主要布局在六安市、合肥市、滁州市的金安区、裕安区、霍邱县、寿县、舒城县、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全椒县、定远县、南谯区、来安县、天长市等13个县(市、区)。2001年,上述32个县(市、区)油菜面积1097.8万亩,总产140.9万吨,分别占全省的76.8%和79.2%。
发展目标:到规划期末,沿江、江淮油菜优势区基本实现双低化,平均单产达到140公斤。含油率提高2—3个百分点,商品菜籽达到部颁标准(芥酸5%以下,饼粕硫甙含量45μmol/g以下)。
5、茶叶
安徽是全国茶叶主产省之一。2000年,全省茶叶总产4.5万吨,居全国第7位。全省已形成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两大茶区,具有较好的生产基础和明显的地域优势。黄山市、宣城市、池州市、六安市、安庆市等5市茶叶产量占全省的95%。但是,茶叶产品中大路货居多,品牌较杂,安全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我省已引进和培育出一批适宜在上述地区种植的茶树良种,已掌握了一些提高茶叶安全质量的适用栽培技术,发展潜力很大。
主攻方向:大力推广茶树良种和无公害、有机茶叶生产技术,提高单产和质量,推进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培育知名品牌,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增加国内市场份额,扩大出口。
优势区域:重点发展皖南和大别山区的17个县区,其中:皖南山区主要布局在黄山市、宣城市、池州市的歙县、休宁县、祁门县、黄山区、黟县、徽州区、泾县、郎溪县、东至县、石台县等10个县(区)。大别山区主要布局在六安市、安庆市的金寨县、霍山县、裕安区、金安区、岳西县、太湖县、潜山县等7个县(区)。2001年,上述17个县(区)茶叶面积123.3万亩,总产2.9万吨,分别占全省的73.4%和60.9%。
发展目标:到规划期末,发展优质茶叶2万吨,安全质量明显提高。
6、花生
花生在我省栽培历史悠久,是我省主要油料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占油料作物总面积的23%,总产量占39%。集中产区主要分布在江淮丘陵和淮北地区。2000年江淮丘陵地区和淮北地区花生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省的90%。
主攻方向:重点发展高油和低油花生,大力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国内市场份额,增加出口创汇比重。
优势区域:重点建设淮北优质高油花生区和江淮丘陵及沿淮低油花生区的11个县(市、区)。淮北高油花生区主要布局在亳州市、宿州市的蒙城县、墉桥区、灵璧县、泗县等4个县(区)。江淮丘陵及沿淮低油花生区主要布局在蚌埠市、滁州市的固镇县、怀远县、五河县、定远县、凤阳县、明光市、肥东县等7个县(市)。2001年,上述11个县(市、区)花生面积307.0万亩,总产81.0万吨,分别占全省的68.1%和76.5%。
发展目标:到规划期末,优质高油花生面积发展到120万亩,低油花生发展到180万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