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批转省农委
《安徽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的通知
(皖政[2003]56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省农委《安徽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批转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00三年八月二十二日
安徽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二00三年八月)
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主要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出现了结构、阶段性过剩;农村经济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以及世界农业发展的关联度增强,城乡经济互补趋势明显;入世后,我国农业面临着一个新的发展环境,农产品市场空间扩大。安徽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特别是农村小康社会,必须适应新形势,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着力解决好“三农”问题,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关键是加快结构调整,根本是发展现代农业。
农业发展新阶段中,农产品市场竞争的核心是比较优势的竞争。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资源条件、品种、产品价格、质量和服务等方面。安徽地处长江下游,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齐全,土壤、气候等资源条件适宜于多种农产品生产,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区位通江达海,紧邻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交通便利,农业优势明显。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调整,充分发挥农业比较优势,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培育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业带,是我省适应入世后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竞争环境变化的迫切要求,是新阶段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现实途径。
下面,根据农业部制定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全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本规划所指的优势农产品,是指在我省的资源和生产条件较好、商品量大、市场前景广阔,在一个或几个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经过重点扶持和培育,能形成在国内和国际市场都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产品。
一、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思路和目标
(一)思路
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总体思路是:从应对入世和促进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出发,着眼“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施扶优扶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坚持以质取胜,政策向优势区域倾斜,重点支持和培育优势农产品和优势区域,建设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农产品产业区,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我省农产品竞争力。
(二)目标
经过5年的努力,优先培育10种具有一定批量、在国内外市场上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产品,形成21个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区,建立一批规模较大、市场相对稳定的优势农产品出口基地,创建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将传统产品做优,特色产品做强,提高我省农产品在国内市场的份额,扩大农产品出口额,力争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与农业大省地位相适应。通过发展优势农产品生产,改造传统农业,构建起专业化、区域化现代农业的基本框架。
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