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广州市
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规划纲要的通知
(穗府[2004]3号)
各区、县级市政府,市府直属各单位,驻穗各有关单位:
《广州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规划纲要》经第12届21次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00四年一月八日
广州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规划纲要
目录
导言
一、我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基础与优势
(一)城市区位与环境优势
(二)经济实力与发展优势
(三)城市建设基础与优势
(四)环境保护基础与优势
二、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可行性分析
(一)申报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基本条件分析
(二)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指标分析
三、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总体目标
(二)主要任务
四、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综合效益分析
(一)有利于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
(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进一步削减
(三)环境面貌和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五、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机制和保障措施
(一)建立“创模”的工作运行机制
(二)实施“创模”专项目标责任制
(三)加大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资金投入
(四)加强环境法制建设,加大执法监督力度
(五)营造“创模”的氛围和声势,发动社会公众参与
附表一: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基本条件及预期目标
附表二: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指标现状及预期目标
附表三: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主要环境建设项目
导言
《国家环境保护“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提出“要建成若干个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示范城市”的目标,按照国家环保总局的工作部署,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活动得到了国内众多城市的积极响应。近年来,全国已有32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含两个城区)脱颖而出,其中包括我省的珠海、中山、汕头、深圳、惠州等市。目前,仍有60多个城市正在积极开展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
根据《广东省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关于“继续深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积极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十五’期间要创建若干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要求,以及《广东省“十五”期间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计划》(粤环函〔2001〕697号)的安排,市政府将我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申报时间定为2004年(穗府办函〔2001〕91号)。
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以下简称“创模”)是推进我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步骤,是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和改善城市形象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市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的一项标志性工程。“创模”着眼于改善城市面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是一项政府牵头、部门落实、全市联动、公众参与的民心工程。
作为一个拥有千万人口、历史悠久的特大城市、老工业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广州“创模”在全国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城市建设与管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可喜成就,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以下简称“城考”)连续三年取得好成绩,先后获得“迎‘九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环境综合整治特别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广东省文明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和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迪拜)奖”等称号和奖项,为“创模”奠定了坚实基础。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与时俱进,加快现代化大都市的建设步伐,力争到2005年上半年建成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实现全国特大型城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零”的突破,并形成一个以广州为中心,由深圳、珠海、中山、惠州等城市组成的珠江三角洲环保模范城市群,意义重大。
一、我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基础与优势
1998年实施城市建设与管理“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到2010年一大变”以来,我市围绕建设最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现代化城市的目标,在“云山珠水”的基础上,明确了“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城市发展新战略,凸现“山、城、田、海”的自然生态特色和岭南文化特色,逐步形成了“森林围城、城在林中”的生态城市格局,城市环境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城市区位与环境优势。
广州市地处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缘,濒临南海,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其独特的地理风貌和自然环境具有明显的区位和环境优势。同时,广州市是广东省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和华南中心城市。2001年,随着番禺、花都的撤市设区,广州的城市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成为继全国四个直辖市之后第五个超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
(二)经济实力与发展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一直位居全国前列。200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001.69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广州已成为国内GDP总量超3000亿元的三大城市之一,预计2003年GDP将达到3500亿元。
通过打造大产业,广州逐步形成了新型工业化产业链。迅速崛起的汽车、石化、电子信息、钢铁工业不仅彻底改写了广州传统商业城市的形象,也使我市的工业沿着资源消耗低、效益高、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随着广州本田、广州日立电梯、广州重机厂盾构机、广州机床厂数控车床等一大批产品的畅销,以及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与广州共同投资45亿元在广州南沙建设年产200-300万吨的造船基地,日本第二大钢铁企业JFE钢铁株式会社与广钢集团共同投资10亿美元,新建一条年产40万吨的镀锌板生产线的建成,广州正成为华南乃至中国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濒临南海、毗邻港澳,也使广州吸引着众多的外商投资。众多外商越来越看好我市的环境和发展前景,广州正日益成为他们投资创业的乐土。目前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中,已有108家落户广州,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设立了8700多家外资企业和5400多个办事机构。
(三)城市建设基础与优势。
1998年以来,为构建现代化大交通,广州加快以道路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化的航空港、深水港和信息港建设,构筑以机场、港口、铁路为龙头,以高速、快速道路和快速轨道交通体系为骨干的都市综合交通系统。作为全国三大枢纽空港之一的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即将通航;吞吐量位居世界十大港口之一的广州黄埔港和在建的广州港南沙项目,将成为沟通大珠三角和连接海外的河运和海运枢纽。加快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在地铁一号线、二号线竣工通车的基础上,地铁三号线、四号线正在建设,并已着手地铁五、六号线的规划。今后,广州规划将建成总长为717公里的城市轨道交通路网。到2010年,先期建成包括八条线路的200公里地铁,届时轨道交通占交通出行的比例将达24-28%,使广州的交通变得更清洁更方便。
随着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和帽峰山森林公园、“一区三边”整治和“穿衣戴帽”工程、珠江两岸景观工程和广州新体育馆、广州艺术博物馆、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等设施以及广州新的绿化景观带的建设,广州已展现出“一河两岸”的美景,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
“九五”以来,全市用于城市建设的固定资产投资超过610亿元,为前8个五年计划固定资产投资总和的3倍。2001年、2002年完成城市建设投资分别为142.7亿元和147亿元。目前,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3座,合计处理能力为58万吨/日;在建的4座(猎德二期、沥窖首期、大坦沙三期和西朗首期),新增污水处理能力84万吨;已立项待建的2座(大沙地首期、猎德三期),也将新增污水处理能力40万吨。与此同时,集污管网、截污工程也在同步推进,前航道除赤岗涌外已基本实现全面截污,北部河涌也已全部截污。投资6亿元,可容纳垃圾2亿吨、使用期为22年的兴丰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已投入使用;投资7.1亿元,日焚烧生活垃圾900吨的李坑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已于2002年开工建设;花都区生活垃圾填埋场配套的渗滤液处理工程业已完工。